秋风夜思见真情
2010-11-01 09:51:15
几年前,捧读厚厚的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历代繁昌诗选》,感觉编选者黄维先生不独古文功底深厚,收集整理,钩沉考证能力很强,而且目光敏锐,识见非凡,这本诗选可真的很有价值,诗选是为繁昌的读书人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而在此之前,我和黄维先生曾谋面却不相识,更对他的情况一无所知。记得那天上午第二节课后,还没到办公室,就有人告诉我,说有人找,问是什么人,回答是繁昌诗词学会的。走进办公室,见一身材魁伟、相貌英俊的中年人正在等我。他未做自我介绍,我因为听人说他是繁昌诗词学会的,也就没有再问他姓氏名谁,加上因为要上课,匆匆忙忙说了两句,就作别了。直到有天有位中年人扛来厚厚一包书,我才知道,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书的编者,就是黄维,也就是前一段时间我所见的人。因为要上课,因为粗疏,没有很好地一叙,真的该死。
我和黄维先生第三次相见,是因为编纂《孙村,我的家乡》一书。因为选用了《历代繁昌诗选》的几首古诗,我和碧流先生上门征求他的意见。在他的居室,黄维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那天天气很热,喝茶,聊天,小城的三个文人无拘无束。聊着聊着,自然就聊到了编书。他告诉我们,编写《历代繁昌诗选》,耗费了十年时间。这其间,他的亡妻李保珍女士对他的支持最大,可以这样地说,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面世。这时候我才知道,黄维先生的妻子刚刚去世半年。中年丧妻,又是结发爱妻,可谓切肤之痛!黄维先生说这些时眼中含着泪花,屋子里的气氛一下子沉闷起来。断断续续地,黄维先生告诉了我们关于他的亡妻李保珍女士的一些故事,其中有两件事情最令我感动,以至于到今天还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第一件事是关于《历代繁昌诗选》的。为了编书,李保珍女士几乎包揽家庭的一切事情,同时还帮助丈夫收集资料,校对书稿。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夫妻俩挑灯夜战,更因为妻子的支持,黄维才有成书的信心。不幸的是,2000年5月,李保珍女士查出患有胃癌,6月,行胃癌切除手术。进入2005年上半年,虽经多方医治,李保珍女士的病情还是一天重于一天,眼看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是,病床上的李保珍女士念念不忘的还是书。黄维先生也深知这一点。这时候的《历代繁昌诗选》正在印刷厂,即将上机。这时候的黄维,什么也不顾了,就像一个拼命三郎,一天跑几次印刷厂,他一定要抢在保珍离世之前,把书抢出来,让他的亲爱的妻子能够亲眼看一看这本饱含着他们夫妻之情的书。我被黄维的叙述深深打动,忍不住急切地问:“看到了吗?”“看到了。”好像完成了一件非常非常重大的事情,黄维如释重负地说:“当我把书递到保珍的手上,保珍已不能亲手翻书,只能紧紧地搂着书,好长时间都不松手。”黄维的声音越说越低,我和碧流先生也被故事所感动,呆呆地望着他,呼吸和视听似乎都停止了。
另一件事黄维说得并不沉重,好像是一条浩瀚深广的河流,经过了无数的急流险滩,到了舒缓平静的境地,好像是雷电交加的夜晚已经过去,现在已是归于淡然漠然的时刻,黄维先生说这件事时已没有很多的激动,语调甚至显得很是平静。但我们听了,却犹如听了一件很是惊天动地的事情,感动,如一股热流,从心底急速升腾。黄维说:“保珍临终前,自愿将自己的眼角膜献给了医学院。”是自愿的,是无偿的,是无名的,甚至是毫无声息的,连我们这些对世事十分敏感的小城文人也是在闲聊时不经意地获悉。听了这件已经过去,但却永远留在黄维先生心中,留在人间,留在所有知道的人的脑海里的故事,哪一个不深深感动,不肃然起敬!
在保珍女士逝世半年之际,黄维先生曾赋诗云:“手捧新编忆旧时,十年辛苦两心知,清贫已定人无怨,只怕秋风动夜思。”秋风夜思,颇见真情,他让我想起苏老先生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保珍女士是可敬的,黄维先生是重情的,重情的人是值得交往的。我为我差点和黄维失之交臂而自责,又为我结识了一个朋友而庆幸。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