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被忘却的粮本

2010-10-25 10:48:53

  最近收捡家中旧物时,意外翻到过去的粮本。在岁月封尘里,这本被忘却的东西,却勾起我多少苦涩的回忆。

  年轻人当然不会知道了,在那个年代凡是在城镇吃商品粮的人,家家都有本红色塑料封面的本本,老百姓叫它“粮本”或“粮卡”。细心的家庭主妇,总会把它和户口本放在一起,惟恐不小心丢失。民以食为天,居家过日子,每天一日三餐,都要凭粮本上被核定的粮食定量,到指定的公家粮站购粮和买油。我的家乡虽然是皖南盛产稻米的地方,近在咫尺的芜湖水陆码头,历史上有名的中国四大米市之首,但在饥饿的年代,雪白的大米,并没有满足着耕耘着这块土地的主人。当时的粮食定量真是粒粒如金,最紧张的时候,一般成年居民每日定量不超过18斤,那是极端缺少荤腥的情况下,赖以求生的救命粮。每到青黄不接春荒季节,还要配搭杂粮和山芋干。别看这本薄薄粮本,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多么沉甸甸的份量。记得母亲后来经常告诫她的孙辈:天底下最不能糟蹋的是粮食,不爱惜粮食的人天理难容。有一次,我在粮站排队购粮后,忘记把粮本放在粮站柜台上,回家后发现再去找,早不见踪影。家里人天塌下来似的惊恐、埋怨,丢了粮本,像丢了饭碗,尤其后悔,粮本上还有一个季度未买完的粮。谁知天底下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人,竟按粮本上地址,把粮本完好无损地归还给我们。

  有了粮本吃商品粮的人,就有了所谓城里人的含义。尽管口粮标准那么低,毕竟能按日买到到嘴的粮。不再像乡下人,愁天旱水灾,完全靠天吃饭。那时农村谁家孩子有出息,一旦考上中专或大学,首先欢天喜地到派出所转户口,或到粮站办粮油关系。有了这两样东西,就算真正的城里人了,这样在戴草帽的家乡父老面前,就会风光得多神气得多。我和妻子当时在家乡农村教村小,因为我们是公办教师,全家都是城镇户口,但每月要凭粮本到公社所在地的集镇粮站购粮。粮本上定量低,孩子又正吃“胀饭”,粮食不够吃,是大队照顾了我们,分了一块地种山芋。有时我到粮站购粮,见到农民交公粮场面,作为衣食父母的苍生百姓,抬头看天,低头种地,付出那么多,收获又那么少。他们天不亮,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粮站广场,排成一条条长龙。夏日气候多变,一场猝不及防的“偏东雨”,顿时让“长龙”混作一团,群众却鸟兽散四处躲雨,但最担心的还是稻箩里的粮啊!一晃多少年过去了,如今自古以来千年不变交纳皇粮的天经地义,已不复存在,这是党最得人心的惠民福音。公家粮站、居民粮本,也早已成了历史名词,失去往日记忆中的辉煌。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