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酒夕照两相醉
2010-09-13 09:38:56
在各种酒的名称中,有些酒的名字着实迷人,比如杏花春,有烟雨江南的风致,比如稻花香,飘散着水谷丰美的富庶……好像,还有种酒取得是一醉三秋的意思,这酒名,是能让人遐思翩翩的,是什么让人如此的醉呢?是“艳韵不可挽,芳华信易凋”的伤情落寞,或者是“拔剑思茫茫,散发弄扁舟”豪情难寄的寂寞,才使人长醉不醒的吧。
回溯历史的长河而上,人们总能在滚滚的历史烟尘中,嗅到酒的味道。最初,酒用来祭祀的,据《礼记·表记》记载,周公“粢盛秬鬯,以事上帝”,可见那时的酒是高高在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酒逐渐进入了政治生活,在祭祀、庆功、赏赐等场合中,酒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物件了。《酒谱》中记载:“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醪椎一钟。骞叔劝之曰:‘虽一米投之于河而酿也’。于是乃投之于河,三军皆醉。”这一则“投酒于河以劳师”的故事,大概是战罢战场又上酒场的最早描述了吧。到了三国,酒彻底跌入了烟火之内的尘世,与人关系密切,被人平等相待,人们称酒为圣、贤,清酒谓圣人,浊酒乃为贤人,酒即使浊,仍有贤人的称号相随,由此可见,那时的人对酒是很爱惜的。
被人爱惜,总有被爱惜的理由。西方有句名谚“酒中有真理”,看来是点透了个中的缘由。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人则直接点题,为酒起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般若汤”。般若乃是梵文音译,为智慧的意思,酒为智慧汤。由此看来,人喝酒就是与智慧结缘了。而当酒与那些兰心慧质的文人相遇时,便会为他们笔下的文字平添一份豪气,使那个吟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婉约女子,有了“东篱把酒黄昏后”的超脱和潇洒,也是文人的笔墨,赋予了酒万种的风情!
于是,酒,很淡泊。那个去官归园的陶渊明,面对环堵萧然,难避风日的陋室,依然满心欢喜,因为“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不做瑶池的锦磷,甘为东篱下的残菊,即使吹落北风,也为后世留一抹盈袖的暗香。酒,也很豪气。李白“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他宏图难展,他不愿折腰低眉,他手持青锋三尺,豪饮杜康千杯,携清风几缕,邀明月入怀,就这样,朗月醉卧红尘,豪气震彻千古。酒,很书法。没有羲之醉酒,哪里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的《兰亭序》。怀素酒醉泼墨,挥毫落纸如云烟,才有了神鬼皆惊的《自叙帖》。酒,很深沉。屡遭贬嫡的范仲淹,虽有故园千里之外的寂渺,但是,他却用一生的襟怀忧国忧民,他赤胆忠心,在黑暗的夜里上下求索着远处的光明。他把酒临风,唱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并因此换得百世的倾慕,千秋的景仰。
虽说酒被文人捣鼓出很多的内容,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酒就是酒,是用来喝的,从古至今皆是如此,人们在品酒时,是领会到酒的乐趣的。无忧、忘我、淡然,这些都是酒所能带来的,而愉悦则是我从此中得到的感受。每到秋天我总是要侍弄点酒的,比如酿点菊花酒。做法简单,用普通的低度白酒,洒上洗净的五色菊花,放上数块冰糖,密封发酵数月即可。闲暇时,在山衔落日的黄昏,握一杯这样的清酒,低头于杯口之上,闻花香袅袅,任清香满怀,我在品酒花在观我,此景,应为“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沉。”
陆游不是说过吗:闲愁如飞雪,如酒即消融。哎,一瓢水,一箪食的普通日子,就这样被过得清山绿水,人生如此,复又何求!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