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点滴
2010-04-14 10:14:21
有一个故事我听了很是感动。说的是因为父母的年纪大,就跟父母约定,自己打电话回家,铃响两下就停,隔一分钟再打过来,为的是不让父母因为忙着接电话而跌着摔着。这件事情虽然很小,但我却分明地感受到一个“孝”字。它体现了在外工作学习的子女对父母的关心爱护,对父母的牵肠挂肚。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尽管她在岁月的风雨中几经摧残,时至今日,依然灿烂夺目。笔者去年曾到云南省昆明市的一所重点中学学习,该校墙报栏就在很显目的地方写了《每天对父母“孝”的十件事》,其中有“今天你有没有为父母端茶”,“今天你出门进门有没有跟父母打招呼”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学校把向学生进行传统的孝道教育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课本也把向长辈“孝”写进文章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提倡下对上孝,将大大促进家庭的和睦,毫无疑义,这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孝”不在大,“孝”也不单纯是物质上的“孝”。“孝”在心灵。我们的心灵空间很大,但再大,也不给父母和长辈的一点立足之地,那你就是不孝,也就不会有孝的举动。像上面所说的打电话的故事,就是因为他的心灵装着父母,所以他才为父母考虑到了。“孝”在点滴。虽然我们应该为父母想到很多东西,但父母对我们要求的并不是很多,许多父母还在为着孩子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子过得好一点。一个问候,一声招呼,一次回家看看,在父母看来,可能就是莫大的馈赠,也就是“孝”。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担任重要职务的领导,他无论工作有多忙,每个月都要回家一次,为自己的老父亲洗澡剪指甲。“孝”也不仅仅在物质。去年下半年,《芜湖日报》和《大江晚报》刊登了多篇文章,介绍有市民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感情,每年为他们订一份报纸的事迹。我想,一份报纸,百元左右而已,既为老人送去了精神食粮,也是对老人的自信心自豪感一个张扬,你想,这张报纸可不是一般的报纸,它可是自己的子女为自己订的,多么值得自豪和骄傲!“孝”还要表现在生前。生前不孝,死后乱叫。有的人,父母生时,不太行孝,甚至忤逆;父母死时,痛心疾首;父母死后,为父母建墓立碑,竭尽奢华,且不说浪费如何,就是想到“唯物”,想到人死如灯灭,想到自己在父母生前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这样做似乎也没有什么意思。
当然,我们现在所讲的孝,也并非和过去完全等同,过去的东西,有些也要扬弃,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我们所提倡的孝,是崭新的,具有新的内涵的孝,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放射夺目光华。(凌延柱)
稿件来源: 今日繁昌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