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为祭
2010-03-31 10:03:49
清明耕种,不误农事;清明在心,人格品质;清明为祭,追思忆情。
据史书上说,古代帝王曾独享清明祭奠的殊荣。我们无法考究最初这个帝王的情感世界,难道是他不肯与人分享这清明时节的哀思?时光荏苒,清明早已成为一场全民祭奠的盛宴。在那纷纷细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着一袭素袍,骑一匹跛驴,吟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千古名句,把这祭奠之情渲染到了极致。
我很疑惑,春秋时期的那个晋国公子重耳,在复国后,为什么要在清明时节犒赏群臣,而独独忘记了割股奉肉的介之推。所幸的是,他还会幡然知过,下旨在清明这一天不准生火做饭,遍插嫩嫩的柳枝于门前檐下。不过,也就是这位为正统所不容的介之推,死去后,治丧盛大,享尽清明祭奠的无限风光。
爱让我们手同携,身相依,心相连。理所当然,亲人好友永逝的时候,我们的爱也就应该随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而去,为他们做一盏引路的明灯。所以,不管逝人如何,我们这些生人都会在清明这个特定的日子,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来到亲人好友的坟前,燃上香烛纸钱,奉上瓜果祭品,并在内心的深处道一声:你在他乡还好吗……千百年来,人们都是这样做,没有人问过为什么。似乎只有这样做了,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
我喜欢在清明时节的雨天,撑一把伞,独自漫步,感受那绵延,清新,涤荡人心的霏霏细雨。路上,泪洒衣衫、雨湿鞋袜的行人,手中或拎串串“金银”祭品,或持束束鲜花,从身边匆匆而过;耳边,鞭炮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炸响;远处,香火缭绕、烟雨飘飞的世界更显哀伤……我在这清风细雨中思索着“不如归去”这四个字的深意。常想,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的一生只不过是弹指一瞬,谁都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地走上一趟,都总想为自己、为亲人、为他人留下点什么,这或许就是生命的意义。
清明为祭,一场细雨、一捧泥土、一缕轻烟,承载着不尽的思念。那些已故的亲朋挚友,我们永远都不会相忘,你们的音容笑貌只会随着一个又一个清明而越来越清晰起来。(张辉祥)
稿件来源: 今日繁昌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