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遥远的孔子

2009-11-25 09:30:28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后,正值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孔子与先贤们共同开启了中国文化灿烂的历史先河。孔子之后的苏格拉底和他的门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学术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这个时期属于人类文化的黎明。

  孔子55岁时,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奔走卫、陈、楚等国,历时14年。在孔府的入口处,有一组青铜塑像,表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形。几辆颠簸的马车,载着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古道上奔行,孔子虽衣冠不整,面带倦色,目光仍紧盯着远方的“乌托邦”。孔子不辞困顿,几经穷途,极力在各国之间奔走游说,但他的抱负最终成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圣贤思想的历史遭遇,预示了人类抵达理想家园的道路漫长而坎坷。

  孔子的思想真正得以确立传播的途径,是他通过广招门生,讲经治学。在孔子讲学之地,空旷的厅堂内,陈列着规模庞大的彩色塑像群,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盛况。上千门生围坐在孔子周旁,或屏息听讲,或凝神静思,或直抒己见。孔子则从容对答,循循诱导,答疑解惑。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自己至伟的人格言行为范,他的弟子因此变化了气质、成就了人格、提高了生命境界。置身塑像群中,不仅能聆听到孔子与弟子们精深生动的对话和论辩,更感受到来自远古的思想在流荡。在这里,孔子的许多关于政治、道德和人生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得到阐述和论证,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从中见仁见智。这些仁智思想,濡养了孟子的“浩然之气”、荆轲的“壮士悲歌”、范仲淹的“进退之志”、顾炎武的“威武不屈”……。这些包含了孔子思想的儒家成果,最终汇聚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

  西方文化在苏格拉底等先贤之后,经历了漫长的中经纪黑暗,其后的文艺复兴开启了又一个高潮,然后是教会蒙昧主义盛行,启蒙运动则以自由、平等的思想光辉,彻底扫荡了教会神性的阴霾。这场文化运动以科学、理性的姿态,对西方古代思想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消化,从而实现了与近代思想文化融合,最终以丰富的“人性”内核渗透并干预现代社会生活。

  反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东方文化,在走过灿烂的黎明之后,首先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儒家文化跌入噩梦般的深谷。到了西汉,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开始走向新的高峰。其后的魏晋玄学风靡一时,儒家文化又进入低迷时期。在宋朝程、朱“理学”的推波助澜下,儒家文化迎来了千年盛势。自清朝末期的百多年间,儒家文化在衰微的国运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尴尬。要么狂热的“唯孔”,要么非理性的“去孔”,这种认识的极端性,即便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也没有得到彻底清算,致使儒家文化无法与近代思想文化真正对接。其后的持续社会动荡,又扩大了这种断层,造成儒家文化始终游离于社会主体生活。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今天的经济繁荣之下,道德的缺失,思想的混乱,文化的苍白……。

  载着孔子的马车颠簸在荒凉的古道上,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这是孔子的悲哀,更是我们的不幸!(徐世宝)

稿件来源: 今日繁昌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