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县名的由来及变迁
2020-07-08 11:01:29
今天的繁昌县原是侨置县,其地原属春谷县。繁昌县原籍在豫州颍川郡颍阴县,于220年12月由魏(史称曹魏)设立,县治在今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繁城镇。318年东晋在扬州宣城郡春谷县侨置襄城郡繁昌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繁昌等县,更置当涂县。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年),复置繁昌县。至此,繁昌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曹丕称帝设立繁昌县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各地割据势力连年混战。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经过长期战争,统一了北方。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嗣丞相位和魏王爵,领冀州牧,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曹丕势力很大,天下“行运在乎曹氏”,曹丕欲代汉称帝。在满朝公卿尽曹氏的压力下,汉献帝命兼任御史大夫的张音持符节献上天子玺绶,像尧禅位于舜一样,把皇位禅让于曹丕,曹丕却不接受。曹氏群臣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等屡次上书劝进,劝说曹丕代汉称帝,曹丕在再三推辞的戏演足之后,在颍川郡颍阴县(县治在今许昌市东)繁阳亭垒筑高坛,修建行官,筹备举行受禅大典。
延康元年冬十月辛未日(220年12月10日),受禅大典在繁阳亭举行,公、侯、卿、士、文武百官、外邦使节、地方郡守、匈奴单于及四方蛮夷首领齐集于繁阳亭灵坛,曹丕登坛接受汉献帝刘协禅让,接过传国玉玺,即皇帝位,称魏文帝,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史称“曹魏”,建都洛阳,追尊其父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封刘协为山阳公。
为昭示曹魏新朝伟业辉煌,繁荣昌盛,取当时“人神共和、繁荣昌盛”之意,于同年十一月癸酉日(220年12月13日),“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 [晋]陈寿撰、[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线装书局,2006年12月,第30页。①也就是在颍阴县繁阳亭新设立繁昌县。黄初二年(221年),又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现存于河南省临颍县繁城回族镇繁昌三国文化园内的“汉魏受禅碑”,记载了220年汉魏两朝禅让这段史实。汉魏受禅碑共两通,其一曰:《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其一曰:《受禅表》碑。《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是当时46位公卿将军为劝说曹丕代汉称帝而向其上的奏章,碑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起首10行,依次列出了上奏章的46位公卿将军的官职、爵号和名讳。是按官职大小、爵位高低依次排列的。第二部分是奏章的正文,主要是劝说曹丕代汉称帝。先讲了在这篇奏章之前,汉献帝要禅让,群臣劝进,而曹丕坚辞不受的状况。接着列出七个理由劝说曹丕代汉称帝,其一是任何人做事情都要顺从天意;其二是神灵庇佑曹丕称帝;其三是曹操为曹丕称帝奠定了各种基础;其四是曹丕做魏王10个月政绩突出,德誉双全;其五是天降祥瑞,预兆曹魏应当代汉;其六是群臣劝说曹丕称帝,如果曹丕不称帝,群臣就会有不虞之灾,曹丕称帝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其七是时运和机遇在等待曹丕称帝。接着为曹丕安排如何受禅。第三部分则是46位公卿将军的签名。
《受禅表》碑则全文记叙了受禅的过程。主要有:一、受禅时间:黄初元年冬十月辛未;二、立碑目的:让皇帝受禅的美德留传于后世;三、曹丕凭什么称帝:仪侔皇恣,齐光日月,材兼三极;四、皇天降兆让曹丕称帝;五、曹丕谦退,辞让再三;六、公卿劝进,意恳辞切;七、上观天意,顺天承命;八、择选吉地,繁昌承统;九、场面宏大,中外欣悦;十、按过大宝,称帝改元。两碑内容相互印证,共同记载了当年汉魏受禅完整的过程。
当时的繁昌县属颍川郡,随着历史变迁,繁昌县析并及隶属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建安年间,曹操许下屯田,在颍川郡襄城县置“襄城典农中郎将”,管理临近汝水、滍水流域的屯田事务。曹魏末年,屯田制被破坏,改农官为政官,遂将颍川郡南部襄城周围诸县析置为襄城郡,郡治设在襄城。②潘民中、李大伟:《孟诜数疑考辨》,《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18期。]据《繁昌县志》(道光)记载,“繁昌本属颍川郡,魏分颍川为襄城郡,繁昌县属襄城郡。”
两晋沿袭魏制不变。420年,南朝刘宋王朝撤繁昌县并入临颍县,属颍川郡。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分置颍川郡、南颍川郡,临颍属南颍川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颖阴(治今许昌市)也并入临颍。永熙三年(534年),临颍属东魏,隶豫州部颍川郡,时颍阴、繁昌县又从临颍析出复置县。武定八年(550年),高洋灭东魏,建北齐,设临颍郡(郡治在今郾城东)。建德六年(577年)周灭齐,临颍、颖阴、繁昌并入长社县。
隋开皇二年(582年),临颍、繁昌县由长社析出复置县,属颍川郡。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繁昌县入临颍,属颍川郡。至此,中原地区繁昌作为县名消失。
东晋初年侨置繁昌县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袭相国位和晋王爵。数月之后,司马炎仿效当年魏文帝逼迫汉献帝禅位的故事,逼迫魏元帝禅位给他。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魏元帝曹奂禅位,司马炎即皇帝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改元泰始。
晋惠帝时,晋室先后有八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进行了长达16年的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期间,北方少数民族乘机起兵并入侵中原地区,发生“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族刘汉政权的军队攻下都城洛阳。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灭亡。
永嘉初年,当西晋统治面临严重危机之时,原来坐镇下邳(今江苏宿迁西北)的琅琊王司马睿于永嘉元年(307年)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坐镇江南,做好晋廷南迁的准备。西晋灭亡后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司马氏政权,史称“东晋”。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造成北方连年战乱,大批汉族人为了逃避战乱和杀戮,纷纷迁徙南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北而南的大移民。南迁的人民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的荆、扬、梁、益诸州,总数约在七十万人以上,还有大约二十万南迁人民没有到达长江流域,聚居在今山东境内。南迁的人中也有一部分越过长江以后,继续南进,深入到皖南山区,甚至闽、广一带。根据《晋书》地理志,《宋书》、《南齐书》州郡志等有关史籍记载,估计自永嘉至刘宋之际,有户籍的南迁人口,大约占西晋北方原有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迁徙的结果使南方居民中每六人就有一人来自北方。
在北方南下的侨寓人口中,从地域来说,以侨居于今江苏省的为最多,人数约在二十六万,侨居今安徽省的约十七万。
为了安置这些庞大的南迁流民,东晋政府采用在流入地设置侨州、郡、县的办法来进行安置和控制。
据清道光《繁昌县志》,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流民从帝渡江,在宣城郡春谷县侨立襄城郡繁昌县以处之。县治在移风乡普照院(今芜湖县陶辛圩)。是时,春谷、繁昌两县并立,春谷县仍属宣城郡。
东晋创设的侨郡县制度,《隋书·食货志》记载说:“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说明所谓侨州、侨郡、侨县,就是在南方建立的与侨民原籍地同名的州、郡、县,南下的侨民在侨州、郡、县内著籍,保留着原来的籍贯。
侨州、侨郡、侨县内各级流亡政府的文武官职,仍由北方南下的流亡士族担任,他们在寓居地,凭借势力依然奴役着从北方流亡而来的民众。
这些侨郡县开始没有实土,依附在侨居的郡县。这些侨州、郡、县时合时分,境界不太确定,层级也不完善,致使地方行政系统十分混乱。这样混乱的行政系统和侨人户籍,不利于东晋政府的统治。在侨迁初期,东晋政府对侨民还有免赋税等优待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来侨民在南方逐渐安居下来,同南方土著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越来越小,东晋政府认为过去对侨民的优待政策已经没有必要了。为了国家的“财阜国丰”,为了扩大税赋、力役、兵役的征发,需要把北来侨民也纳入征发范围之中,于是东晋政府实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把散居侨民的户籍断入所在侨居地上,使之可以附着在名副其实的政区之上,由政府加以控制,以便按时按地征赋纳税。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东晋权臣刘裕实行“土断”,繁昌县取得实土,由侨变实。
当北方人民随晋王室南迁的时候,朝野之间人人都以为离井背乡只是暂时现象,中原很快就会恢复,官民不久就能返回原籍。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才产生了侨州郡县的特殊政区形态。
这些侨置的郡县及原有的郡县常有撤并,也有新设立的郡县。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侨置淮南郡,领春谷、繁昌等县。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年),改春谷为阳谷。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省阳谷入芜湖县,春谷遂废,唯繁昌存。
南朝宋孝武大明六年(462年),淮南郡并入宣城郡,繁昌县属宣城郡。宋明帝太始三年(467年)复属淮南郡。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以阳谷地置南陵郡,治赭圻(故址在今繁昌县荻港镇)。
南唐升元年间复置繁昌县
自“永嘉之乱”,东晋侨置郡县,历经南朝宋齐梁陈,侨置郡县越来越多,至使地方行政区划十分混乱。隋朝初年,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看到天下州郡县过多,就给隋文帝上表说:“当今郡县,比古代数量多了好几倍,有的地域不到百里,就设置好几个县;有的户不满千,就设置两个郡,官吏太多,耗费太大;吃皇粮的人增加了一倍而税收却年年下降。吃皇粮的人中,真正的人才,百里挑不出一个,而国库支付一动就好多万,这些钱从哪里来?这真是民少官多,琴有更章之义,瑟无胶柱之礼,问题是要去闲职,并小为大。这样,国家财政就不会亏空,选举就容易选得贤才。”隋文帝看完奏折非常高兴。隋开皇三年(581年),隋文帝下令撤销天下诸郡。后来,又取消了所有侨州郡县,才使侨州郡县最终成为陈迹,后代也未再重演。在后来的移民运动中,如果某一地区接受相当数量的移民,一般都是根据“稠则减,稀则旷”的原则,从旧政区中析置新政区。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南方的陈朝,实现了全国统一。是年,并襄垣、于湖、繁昌、西安四县,更置当涂县,繁昌县阙;罢南陵郡置南陵县,南陵县治赭圻,属宣州。
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年),割当时的南陵县五乡(延载乡、春谷乡、金峨乡、铜官乡、灵岩乡),复置繁昌县,属金陵府。治在县西北的延载乡(今新港镇)。
时间过去了近350年,其间又经历了唐代,到了南唐升元年间,为什么会复置繁昌县呢?南唐初期,繁昌这个地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需要单独设县。据宋代乐史《太平环宇记》记载:“本宣州南陵县地,……以地出石绿(碌)兼铁,由是置冶。自唐开元已来,立为石绿(碌)场。其地理枕江,舟旅憧憧,实津要之地。以南陵地远,民乞输税于场,伪唐析南陵之五乡,立为繁昌县。”也就是说,繁昌在此之前原属宣州南陵县,本地出产铜和铁,因而设置冶炼铜的机构。自唐代开元以来,设立石碌场,这里地理位置临近长江,商旅船只来往不断,是重要的渡口。因为距南陵县城较远,人们请求就近在石碌场交税,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年)(因宋朝庭不承认南唐政权,所以称南唐为伪唐)从南陵县分割出五个乡,重新设立繁昌县。
复置后的繁昌县,其幅员与原来的繁昌县大不相同,不再是原来的繁昌县域范围,县治也不在同一地,但繁昌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其后经历宋元两代,到明代前期,繁昌县治一直在延载乡。县治濒临长江,乃交通要道,来来往往的各路官员,接待不堪重负;县治俯瞰长江,其地形不便筑城墙,盗贼多有侵扰。县治迁址以远离这些祸害,就成为人们的期盼。最早提出县治内迁的,是明代宗景泰末年的繁昌县令李庆,他的提议得到了朝中繁昌籍人士吴琛的支持,但直到天顺改元(1457年),才最终决定县治迁址,由延载乡迁到金峨上乡(今繁昌县繁阳镇),职掌迁址工作的,是当时的县令王珣。经过明成化年间的县令林域、徐礼和弘治年间的县令赵文奎,才使县治建设逐步完善。
县治迁址后59年,也就是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县令俞应辰作《改迁县治记》,记载了明英宗天顺元年繁昌县治迁址这件事。
到2020年,繁昌县设立已1780年,侨置繁昌县已1702年了。
① [晋]陈寿撰、[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线装书局,2006年12月,第30页。
②潘民中、李大伟:《孟诜数疑考辨》,《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18期。
位于河南省临颍县繁城镇受禅台遗址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拓片
《受禅表》碑局部,碑上“繁昌”两字,是保存至今最早记述繁昌的文字。
繁昌夫子庙大成殿。夫子庙随县治迁至现在的繁昌县城,又几经迁址,多次修葺。大成殿是繁昌县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建筑。 (沈大龙)
稿件来源:
编辑: 周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