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史沫特莱在繁昌

2019-05-24 15:41:04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国著名记者、进步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一个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

  1892年,史沫特莱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奥斯古德。早年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曾在《纽约呼声报》任职。她一生都是一个积极的女权主义者。1918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6个月。史沫特莱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一待就是12年。

  在抗战时期,为解决中国军医缺乏问题,史沫特莱积极号召外国医务志愿者来中国。著名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与理察·布朗、印度著名外科医生柯棣华等受到她的影响来中国参与支援。在武汉的10个月,通过在前线的经历完成了《中国在反击》一书。1938年10月中旬,随中国红十字会医疗救护队退至长沙。

  1939年4月4日,史沫特莱随新四军军长叶挺、《抗敌》杂志记者黄源等来到驻繁昌赤沙中分村的第三支队司令部。她作为记者到抗日前线进行战地采访。采访过程中,她前往中分村、八分村附近的繁昌三个难民收容所看望难民。收容所收留的被日军扫荡无家可归难民有一千多人,这些人缺粮、缺医少药。当她获悉大量难民患疟疾和皮肤病无药医治时,当即表示回去一定设法送药品来救助难民。

  她离开繁昌不出两个月便寄来一封快信,说:“已向中外慈善团体募得一批药品,寄存芜湖狮子山圣雅各学校,抓紧携带正式收据,前往芜湖领取” 。药品主要有治疟疾的奎林丸、皮肤病的硫磺软膏、纱布、胶布、药棉等,数量达四担之多。当难民们得到这些药品后,疟疾和疥疮等疾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大家都非常感激这位外国友人。

  第二次是她由云岭新四军军部前往重庆,路经繁昌渡江的。她在记录中国革命史诗的报告文学《中国的战歌》中这样写道: 1939年9月3日,我们在一座高山破庙里进行渡江前的最后一次休息。临睡前我们登上高峰,俯视十英里外闪闪发亮的大江。我们可以看见西边被日本人占领的荻港上空升起一股黑烟。冯达飞(新四军教导队教育长)指着我们山下平原上离江边大约五英里的两个小镇说:“那是敌人的两个据点。今天晚上,我们就从它们中间穿过。”

  当天晚上,在新四军三支队和繁昌游击队的护送下,史沫莱特与军部巡视团近五百人(包括护送人员),经过艰难穿行,来到油坊嘴渡口,登上早已准备好的大船偷渡过江。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离开了江岸,不久航行在扬子江宽阔的胸脯上。一条奔腾的大江展现在我们眼前,象一片海洋。这里的宽度,按直线计算有五英里,但是从我们出航的渡口到我们将要登陆的村庄,实际上有七十华里。”当渡船到达江北的一个长满树的小洲岛时又遇到“繁昌游击队稽查组”的接应船,于是顺利渡过长江到达目的地。她当时称“黑夜是中国人的”,要避开日军行动,必须在黑夜进行。她走过了“漫长的黑夜路”,最终到达重庆。

  1941年5月回到美国,她将皖南事变的消息发表在《纽约时报》上。为中国募集救济战争灾难的捐款,并为朱德作传《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1950年5月6日,史沫特莱因病手术不治在英国伦敦逝世,终年58岁。1951年5月6日在她逝世一周年时,国家有关部门在北京为她举行了追悼大会和隆重的葬礼。她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中国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一块大理石墓碑上用金字镌刻着朱德写的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伍先华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