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繁昌的佛教渊源及传承

2016-06-06 08:36:43

  公历纪元前后,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三国时期,佛教翻译家支谦、僧人康僧会等前往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弘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有较大发展,唐代臻于鼎盛。

  在繁昌县芦南、横山出土文物中,发现三国至前东汉时期戴船形帽的胡僧陶像。据史料载:东晋时,已有僧人来我县布道。到明代,县内共有大小庙宇100多座。清末时,全县计有僧尼400余人,庙庵200余座,并设有僧官管理。始建于晋朝的五华山隐静禅林,曾有高僧入驻,气势恢弘,闻名遐迩,素有“江东第二禅林”之称。

  繁昌县古庙宇大多毁于战火天灾,解放后已所剩不多,加上“文革”中的破坏,更是存之廖廖。新时期,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隐静禅林、马仁寺、宝莲寺、林云禅寺、云居寺等先后得以修复或重建,并有一批精通经律,矢志弘法的年轻法师担当住持。至2006年底止,全县依法登记发证的寺庙已达19处。

  下面,将繁昌县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几座寺庙略加介绍:

  隐静寺 又称隐静禅林。始建于东晋。位于县城东南的平铺镇五华山,又名五峰山。山中景色清幽,有碧霄、桂月、鸣馨、紫气、行道五峰。相传晋代禅师朗公曾来五华传法,并亲植橘树,后人称“朗公橘”。南朝宋元嘉初年,公元426年前,高僧杯渡来五华布道,并亲植新罗五叶松(后人称杯渡松)。据传,唐朝早中期,朝鲜高僧金乔觉(地藏王,公元696年—794年)来中国修行,曾首选五华山为道场,后又辗转到九华山。因五华山是地藏王的道场之一,故后人称隐静寺为“江东第二禅林”。山川秀美,加之佛教的兴起,吸引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并为五华山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唐代大诗人李白来五华山写道:“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

  千余年间,隐静禅林因战火、天灾几经兴废;“文革”后,仅存几间破旧僧房。2003年,年轻的观圆法师驻锡五华山,筹集善款,发愿率众僧重建,继地藏王殿2010年落成后,十王殿、天王殿、三圣殿均已建成。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寺庙占地面积5262平方米。现住持僧为释观圆。

  马仁寺位于繁昌县城南省级森林公园内。唐贞元11年(公元795年),由高士王翀霄隐居马人山时,建寺于龙首峰下,叫马人寺。传说马人山,石马妖鸣,遂断去马头,把马人山改称马仁山,马人寺亦改名马仁寺。宋嘉祐8年(1063年),改名莲社院。元朝寺毁于火。明天顺年间,山下徐姓重建,仍名莲社院,至乾隆14年(1749年)重修,复名马仁寺。

  唐高士王翀霄,据传为王羲之之后,工书法。与王翀霄同隐居马仁山的,还有陈商、李晕等人,均出自书香门第,文学造诣很深,皆有诗文传世。

  马仁山曲如弓形,状若龙蛇,五峰次第起伏,山峻如削,巧石幽洞,云蒸霞蔚,美景天成;山中有涧水流泉,涓涓不息,潺潺之声,终年不绝;更有楠木佳树,芳草幽径,竹海林涛,此起彼伏。

  马仁山自高士隐居和马仁寺的建造,佛教和文化融为一体,确让山林增辉,奇峰添彩,成为江南名山之一。唐以后历代文人雅士,纷纷前来马仁山,寻访高士遗迹,欣赏石壁风光。《繁昌县志·艺文》中收录的历代文人吟马仁山的诗近三十首,遗失的诗文更是不计其数。

  解放后,马仁寺仅存砖木结构民居式大殿一座,上下两层,曾作为麻风病院用。1994年10月,释心律法师入驻马仁寺。经县政府批准,由心律法师募资在原址,耗时近10年,先后重建山门殿、僧房、念佛堂、财神殿、斋堂、观音石雕像、三世佛殿、大雄宝殿(2002年建成),总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占地面积11733平方米。“大雄宝殿”四字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现住持僧为释惟清法师(2011年11月入驻)。

  铜山寺位于繁昌县新淮乡境内(今属三山区峨桥镇)。铜山寺建于铜山山麓。山上松阴蔽日,

  松涛悦耳。寺前有一棵千年银杏,雄姿伟岸,翠盖如云,四人合围,方可丈量,树枝上长一棵桐子树,人称怀中抱子。寺的后岩壁下有一泓天然泉水,水质甘甜,无论旱涝,四季不绝,

  名曰“涌珠泉”。据明太平府推官胡永顺在《铜山寺涌珠泉记》中写道:“有泉一泓,脉从地沸,历历如明珠…..因创名其泉曰涌珠。”

  据考:“唐代宗大历年间,陕西僧人信行禅师,云游至铜山,他爱铜山环境佳胜,风景优美。驻锡山中,隐居不出,至唐宪宗元和四年,天大旱,灾情严重。僧出求雨,适云集泉涌,旱情得解,吏民感佩,县令姚公,率民创建了铜山寺。”(见刘西霖《春游铜山寺》)

  “大跃进”中,古寺被毁。二十世纪末,该寺重建,规模虽不如前,但有僧尼住寺,千年银杏、涌珠泉得以保全,是为幸事。现住寺比丘尼为张晓华(俗名)。

  圆照寺在县西北七里,繁阳镇华阳阴山。又名圆照庵、圆炤寺、无梁寺。曾为唐代信行禅师驻锡之地。何年建置无考,元废,明朝僧人明空重建,寺有讲经亭、攀桂堂及浮图石佛。废毁年月不详。2005年由释心慈法师募资重建大殿及僧寮房,2009年竣工。现住持僧释心慈。由于“海螺”的开发,山体破坏,自然景观大不如前。

  林云禅寺旧志称金龙四大王庙,又称大王庙。始建于唐代,一说建于南宋。位于荻港镇凤凰山腰,濒临长江。钟声佛号,隔岸可闻;身栖寺中,昼观帆影片片,夜枕拍岸涛声。1997年重建,易名林云禅寺,建有大雄宝殿、弥勒殿、念佛堂等,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现住持僧释传僧。

  云居寺旧志名云居院,在县城北十五里(今繁阳镇马坝境内)。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建,废于元朝。明正统年初,道高和尚重建。清朝康熙八年,僧人道珠在此开堂讲经。后废毁年月不祥。2001年,应信众要求,由当地居士缪运谱、杨万凤牵头筹建;2004年,宁国籍僧人了灵法师驻锡本寺,同年大雄宝殿奠基,翌年建成,大殿三层建筑面积408平方米;2010年僧房、藏经阁、念佛堂相继建成,建筑总面积5405平方米。占地面积27333平方米。现住持僧为释了灵。

  云居寺三面环山,古木森森,山花烂漫,鸟啭莺啼,环境清幽,实为念佛诵经,修身养性之妙地。本文作者特为云居寺撰嵌名联两副,以飨信众:

  云飞穹宇通极乐 居近菩提得禅机

  云山万里梵音袅袅 居士千家禅意绵绵

  宝莲寺原名宝定庵,坐落于狮子山麓(旧县志称黄山冲)孙村镇赤沙境内,明永乐年间村里王、谢、郑等姓同建。庵址深藏一壑,水竹幽渺,壑两侧山花如丹,大小山峰青翠欲滴,色秀可餐。抗日战争时,新四军三支队临江团曾驻此寺,1958年为县药材种植场场址,“文革”中被拆毁。1995年,由僧人释法明在旧址附近募化重建,易名宝莲寺;翌年大雄宝殿、弥勒韦驮殿、山门、斋堂等相继建成。2013年住持僧释果胜在原址重建大殿。寺庙建筑总面积1049平方米。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现住持僧为释果胜。

  宝莲寺身处群山环抱之中。狮子山绵亘铜、南、芜三县。全山宛若雄狮蹲伏,主峰更酷似巨狮之首。山上苍松翠柏,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汩汩清泉,终年不息;山下水库清彻如镜,青山白云,倒映其间,风光旖旎,实为禅修避暑之胜地。

  三华寺 原名三华禅院,旧志称三山禅院,在繁昌县三山镇(现属芜湖市三山区)境内。原址位于三华山西南山麓,始建于清初。相传,山有巨石,夜发光怪,乡人祷之,颇有灵验。 顺治已丑(1649年),邑令赵应祯“为盖数椽,仅蔽风雨,名曰“灵石。”不久,湖南僧人山若来山驻锡,是为三华山兰若之始。山若之后,道培和尚继之募建,初步奠定了丛林规模,并正式定名为三华禅院。至清道光时,禅院经祖昆、先达师徒苦心经营,已成为“庄严整肃,弁冕繁阳”的禅林宝刹。禅院依山构建,殿宇错落有致,全寺自山门始依次为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和观音阁。建筑规模据民间相传有九十九间半。

  解放后,芜专炼铜厂曾设在寺内,后又改为三山初中校址。2004年12月,该寺经安徽省政府批准重建,由繁昌县佛教协会原会长,马仁寺原住持心律法师筹资建造,大殿虽已奠基,后因区划调整等原因而搁置。(张宏树)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