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皖南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2013-09-02 09:27:55
繁昌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繁昌县地处皖南门户,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19年,北京“五四”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繁昌后,全县各界纷纷响应,县立高小国文老师率领学生走上街头,举着旗帜和横幅标语进行示威游行。师生们沿途散传单、贴标语、边走边高呼口号。号召各界民众开展不卖日货,不买日货、不用日货,抵制日货的斗争。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6月16日,繁昌城厢小学、夫子庙小学和徽州小学师生百余人,发起罢课游行示威和抵制英、日货的斗争。成立“繁昌县沪案后援会”,向群众募捐,支援上海的工人运动。在师生的影响下,商人的觉悟有了提高,不少商店贴出“本店不卖英日货”的广告。
1928年5月上旬繁昌县向全国发出《反对日本出兵山东》的通电:“……愿率我邑17万民众,誓死为国家争主权,为人类分公理,绝对与日经济绝交,不达日兵出境不止!……”受中共政治主张的影响,繁昌民众的反日情绪高涨。
1929年下半年,在义合、便兴洲一带发展一批党员,成立第一个党支部“严村宕支部”。这是繁昌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组织。随后繁昌县党团组织的迅速发展,中共芜湖特委派人来繁昌,在桃冲矿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繁昌县委员会。
1931年2月初,在党组织领导下,广大农民群众反对劣绅缴捐纳税办民团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9月党领导了“平粮运动”,一时民心大振,人心大快。地方党、团组织的政治影响也随之扩大。
繁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开始空袭繁昌县。2月初,日军开始进犯繁昌,烧杀、抢劫、奷淫无恶不作,给繁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938年12月中旬新四军第三支队由南陵蒲桥、青弋江一线移防繁昌地区,坚持抗击日军的进攻。在赤吉乡(今孙村镇)中分村开辟与日军长期斗争的革命根据地, 1939年4月23日第三支队司令部由南陵沙滩脚迁到繁昌中分村。从此,新四军在繁昌的民运活动更加活跃,根据地面积逐步扩大到红花山、狮子山、五华山和长江沿岸等地区。1941年4月皖南事变后,繁昌党组织遭到破坏,境内一片白色恐怖。根据中央和刘少奇的指示,皖中区党委和皖南特委派员到繁昌恢复党的各级组织,发展游击武装,建立根据地。在敌前红花山地区开展武装游击,在敌后建立大洲、小洲敌后游击根据地。5月七师派刘全同志带一个连来繁昌根据地配合行动。之后中共繁昌县委活动的地区以大、小洲为中心,东抵芜湖市,西与铜陵连成一片;南面活动到南陵县的麻桥一带,北面与皖北巢无地区连成一片。
在党的领导下,1941年春率先成立保兴、江坝两乡抗日民主政权,随后繁昌的各区、乡相继成立民主政府红色政权。改变了过去只发展党的组织、扩大武装而没有红色政权的局面。1945年4月,繁昌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这是当时整个皖南仅有的两个县级民主政权之一。形成了以繁昌为中心的南繁芜抗日根据地,繁昌抗日根据地行政管辖区域占全县面积90%,并包括芜湖县、南陵县的三分之一,总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根据地总人口达32万人。
1945年9月27-29日,县委、县政府及新四军武装部队按上级命令全部北撤。逃亡到泾县的国民党繁昌县党、政机关,从龟缩在泾县厚岸搬回到繁昌县城,国民党立即在全县恢复了保甲制度及各种组织,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停止行政。但是,县委、县政府及武装部队北撤时秘密留下的部分武装干部,隐蔽山区坚持游击斗争,开辟南繁芜游击区,使繁昌这块革命根据地逐步得到恢复、保持和发展,为中国人民的抗日和解放事业发挥巨大作用。
根据地的作用
1939年初,繁昌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新四军领导下,积极利用动委会开展民运工作,组织农民、青年、妇女、工人、商人等参加各种抗日团体。在民运队的帮助下,繁一区、繁三区、南四区各村、保和部分乡镇,纷纷建立起各种抗敌协会、理事会和递步哨、儿童团等组织,广泛开展宣传抗日救亡、动员参军、优抚军属、劳军支前、锄奸防特、配合部队抗日等各种活动。
1939到1940年两年间,新四军三支队在繁昌紧紧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与日军进行了近200多次的战斗,其中有五次规模较大的保卫繁昌的战斗,先后毙伤日军少佐以下800余人,取得了“繁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军企图夺取繁昌,“扫荡"皖南的罪恶企图。巩固了皖南的门户,保卫了铜繁,回击了反共投降分子对新四军的造谣与诽谤。在第四次繁昌保卫战取得胜利之后,新四军抗战报曾发表题为《保卫繁昌,屏障皖南的伟大胜利》的社论,称它为“芜湖失守后的最大血战”,“皖南抗战史上空前伟大的胜利”。当时日军侵华派遣军总司令不得不哀鸣:“国民党军乃是手下败将,唯共产军乃皇军之大敌。看来要在共产军手中夺取繁昌城是不可能的。”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大批共产党人被屠杀,只有少部分新四军干部战士成功突围。白色恐怖下的中共繁昌县委,带领人民把繁昌这块隐蔽的根据地变为突围新四军的“生命枢纽”,想尽一切办法,成功护送了700多人过江,其中营级以上干部就有数十人。受到重建后的新四军首长陈毅和政委刘少奇的高度称赞。
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一面坚持抗战,一面扩大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以政府的合法地位,努力开辟财源,按照皖南财经委员会规定的税章税则,结合繁昌各区、乡情况,征收田赋、公粮(又称“救国公粮”)和各种地方税。
所收粮食分散保存在各保里。我方武装人员活动到哪里,所需要的粮食就在那里向保长出据领取,在群众家里派饭记帐,凭条据向区、乡政府结算扣除,或抵算田赋公粮。南繁芜行政办事处成立后,还印发了“公粮券”,可以到指定的地点支粮。如向群众支粮的,群众可以抵交公粮。此后又开征营业税、屠宰税、进出口税、过境税等地方税种。所征收的粮款,不仅自给自足,而且还能送新四军七师师部,或支援其他兄弟困难的地区。1944年下半年到新四军奉命北撤期间,繁昌曾卖出10万余斤公粮,为部队换取了夏衣,为皖南行政专员公署干部北撤提供途中的全部费用。
区、乡政府建立后,就有了自卫队武装。其任务除担任警卫、锄奸外,兼管民兵工作。在圩区一带设置了船舶管理处(所),本地江河船只和往来靠岸船只,必须登记接受检查。遇到敌人“扫荡”,所有船只为我方控制调遣,载运我方人员进行隐蔽,封锁敌人的水上交通。
在根据地普遍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动员参军、劳军支前,发动和组织妇女做军鞋、缝制军衣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加强人民内部团结,密切军民关系,发展生产,坚持抗战,发挥重要作用。
在根据地红色政权建立不久,即用自己的经费,筹办了第一所小学--保兴小学。老师自己编写油印教材,对学生进行抗日和革命进步思想的教育。为应付敌人检查,学生身边同时存放新旧两套课本。在中心地区还普遍兴办冬学、文化识字班等成人教育,对像是各抗敌群众团体的会员。1945年春,皖南行政专员公署在狮子山的清凉寺,开办了皖江第二联合中学,张伟烈兼任校长,教师大多数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学生大多是铜、繁两县的失学青年。还有一些保送的青年干部,共约百余人。北撤时随军的学生,不少都成长为优秀的干部。
繁昌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在根据地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发动黄浒地区的群众挑土5500多方,将李圩、崔圩等9个圩口的1150多亩田连在一起,现名为九连圩。还先后办起了由群众投资入股的消费、生产合作社。组织大小阳冲、大小磕山等地区小煤窑的开发和山区竹木柴炭的出口,扩大与敌占区以物易物的贸易。同时,抗日民主政府还发展了小工厂的生产。1944年,办起了有十几台织袜机的小型织袜厂。1945年春,南迁的皖南行政专员公署在狮子山下,办起了有六、七台纺织机和12台织布机的织布厂,把繁昌织袜厂也收上来合在一起,称为针织、纺织联合工厂。此外,还创办了被服厂和兵器修理厂。区、乡抗日民主政府为办这些厂,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并帮助收购部分兵工生产原材料。
1945年9月以后,繁昌的崇山峻岭中活跃的革命武装几十人,象征着繁昌没有离开共产党的领导、革命的火种没有熄灭、革命根据地的生命仍然顽强在存在。1949年4月6日,解放军300余人的先遣渡江大队从繁昌荻港十里场强行登陆,繁昌县委立即派员分三路联络接应。并帮助搜集情报护送先遣渡江大队到泾县隐蔽。
4月20日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前,在党的领导下,繁昌革命群众和游击队配合,晚上8点就切断敌人所有电话线,在敌占区重要目标烧火堆,示意我军炮击轰炸。大军过江后,繁昌人民积极踊跃为大军做向导带路前进,并为解放军送茶、送饭和慰劳品,解放大军来到繁昌,又像当年回到革命根据地一样的亲切。伍先华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