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旧风俗——开贺
2012-04-09 15:15:16
开贺一词,史书无出处,稗官杂记,亦不见用,现行各类词书中,也不见记载,它只是旧社会繁昌通行的地方语。从字面上看,它就形象地说明了大开筵席,请客送礼的豪华祝贺场面。据前人传说,开贺一事,始行于清代,当时考中秀才的,认为是吉庆大事,(清制规定繁昌按人口比例每次录取秀才名额只有十九名半)遍告亲友,亲友即馈送钱物,以示祝贺,惟当时只限于至亲密友,不及其他。
辛亥革命后,学校兴起,仍因袭清代的遗俗,凡在高小、初、高中、大学毕业的学生家长,亦纷纷发出请帖,洁治喜卮,恭迎亲友,虽也含有敛财成分,但主要目的,还有庆贺子弟有为上进,为家庭增添光彩。我十三岁在繁昌高小毕业时,也曾开贺一次。
嗣后开贺之风,日甚一日,且目的也由贺喜转为敛财牟利。显宦豪绅,遇有婚、嫁、生辰、丧葬之事,便向僚属、亲友、群众广发请贴,借以敛财。当时我县新港镇曾任安徽财政厅长的孔菊仙,六十生辰,也大张筵席,一些帮闲凑趣、捧场谄谀的人,如蝇趁膻,络绎不绝,真是车水马龙,轰动一时。他自撰寿联云:
我本息影林泉,况时际多艰,何敢铺张祝寿,
古无生辰礼节,惟事宜从俗,姑邀亲友联欢。
大家知道,他这次开觞祝寿,联欢是假,敛财是真,他这对联措词,只不过说得冠冕堂皇,委婉动听而已。
我年幼时,看到开贺人家,请贴都用十全,即用红纸折迭成十面,取十全十美之意,上写邀请日期,及开贺因由。如系儿子完婚的,则写“谨詹某月某日为长子某某完婚,洁治喜卮,恭迎台驾”;为父亲做寿的,则写“谨詹某月某日,为家严六十大庆,敬备桃卮,恭迎驾临”下面则写邀请人称谓及姓名等字样。外用红纸封套,上写被请人的姓名,外付糕点一斤(酥糖或芝麻糕)。被邀请人收到红贴后,即须馈赠喜封或礼品。
后来开贺之风,愈演愈烈愈广泛,而敛财的方法,也日趋巧妙和简化,请贴不用“十全”,只用单张红笺,糕点也减免了。有些开贺人家也不必以庆吊事由为口,更不写什么喜卮桃卮了,只简略地写上“洁治菲酌恭候驾临”,其目的也是以此敛财。在抗战时期,此风并未稍减,只在请贴上面增写“国难当前,一切从简”字样,其实也是应景而已,其敛财实质仍是照旧。这时开贺的人,更不限于显宦豪绅,地方土劣、帮会首领,保长、保丁、地痞流氓等,也纷纷效而尤之,竞相开贺。每当秋收后,农村经济稍有活动之时,便是各地开贺的高潮时期。一家接着一家,只要沾亲带故,不管识与不识,无不送上请帖,以广招徕,所苦的只是平民百姓,在地方恶势力的通辖下,接到请贴,不得不千方百计,东借西贷,送上一份厚礼,以买安宁。当时有一首民谣,道出了其中的内蕴。
请帖满天飞,穷人真倒霉,
开贺人发财,大家却受罪。
一九二六年,陕西省发生重大天灾,先旱后涝,全省绝大部分地区,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次年春夏之交,正值青黄不接之际,反动军官郭翼嘉,却大做生辰,派出爪牙,大散红帖开贺。有人拟一贺联,由外地邮寄到郭家,贺联道:
大老爷过生日,银也要,钱也要,票子也要,红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该死,谷未收,麦未收,豆儿未收,青黄两不接,送啥东西!
陕西与繁昌,地隔数千里,而人民所受“开贺之喜”,则是一样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其他地方,也可想而知了。
特别令人叹息的是,开贺人家,除以开贺名义敛财外,在开贺的两三天中,还广邀赌徒,大摆赌场,聚赌抽头,夜以继日,灯火辉煌,马将、牌九、单双,样样俱全。有的还特请声势大的官、绅来家,为之坐镇保镖,以张声势。使四方赌徒,闻风而至,纵情狂赌。俗话说,倾家的牌九,送命的单双,因此有的人弄得倾家荡产,无衣无食,甚至有因此而自杀的。
解放后,且喜开贺一家,已和其他封建习俗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李应凡)
稿件来源: 繁昌文史资料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