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繁昌县城
2010-04-23 10:52:09
一
繁昌县在旧社会是一个知名度不大的小县,县城座落在峨山脚下,四周砖砌城墙周长也不过二公里。那时有一首民谣:繁昌县、繁昌县,老爷大堂打板子,四门都听见。县以下行政机构为“都”,如县城为在城都,其他为一、二都,三、四都等。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县以下改设区、乡(镇)、保、甲。城厢镇就是在这期间改称的。城厢镇公所管辖复北、文奎、中东、龙亭、春谷5个保,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龙亭保包括今铁门村高潮、柯冲、关口三个村民组。春谷保包括今峨山乡凤形村红塘、泉水、中坝、竹塔四个村民组。到1948年底全镇人口才11000余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00人,农业人口中有一半是粮农,一半是菜农。在非农业人口中,只有八百人有职业。一个五口之家的户,有一个人有职业就算不错了。在有职业的人口中,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占60%,从事手工业(铁、木、竹、瓦匠等)的占20%,靠收地租、开煤矿的占5%。其他无固定职业的就做临时工、搬运工等。
城厢镇只有一条从北到南的商业街道,北从四牌楼(今农业银行),南至南门外旧城墙(原峨溪饭店北墙拐)。街宽四米,路面原中间约二米宽青石铺的小车道,早被独轮车压道深沟。两旁的碎石泥土,坑坑洼洼,雨天积水成凼,行人极不方便。到1936年,县长卓衡之着手修整街道,路中改铺三根麻石条(宽1.5米),两旁铺上青石,在当时算是最好的路面了。街道两旁的商店,较好的店铺房屋,是木制两层楼房,但只有十几家,绝大部分是平房和草房。店铺较大的,南北杂货业有:闵和太、吴恒和、查永发、丁源太、程万源、姚倍丰、瑞太丰,他们都是前店后坊;布匹业有:怡兴祥、凤正太、豫元祥、赵允太、肖太昌;中药业有:王长生、方天生、葛长春、黄春元;饮食业有:刘家三层楼、宋家茶馆;服务业有:鸿宾旅栈、举安栈、聚兴园、得新园浴室。这些店户当时都是镇上的商业魁首。其余便是小商、小贩、小茶馆酒店和小手工业者。这些大大小小的店铺都在这一条街上(今峨溪路)。白天这条街尚热闹繁华,晚上因照明的“洋油”价格昂贵,一般商户点不起灯,只好关门闭户,唯有四牌楼有一盏用煤油点的风灯(路灯)。当时有人因此写了一副对联:“四牌楼一盏灯,光照东南西北;三元井两拱桥,水流春夏秋冬。”
那时所谓的十字街,从东到西是一条两米宽的巷子,没有一家店面,纯是居民住宅。东头只到今工农兵旅社(人保公司)东隔壁巷子,该巷东南方是低洼荒地常年积水,每到春夏两季草比人高;北边至大东门(今春谷路),只有几家草房和姓郭的几间平房。解放初期,繁昌汽车站就设在郭家几间房内(现搬运公司院内),西头只到百子桥(今大药房) ,百子桥以西和向北沿水沟至三元井以西的地方,即今文化馆、幼儿园、金峨市场等处,全是菜地及农民住宅草房。北门现今的龙华路和春谷西路、云路街等处,过去只是几尺宽的便道、里弄,全是居民住的平房和少数的草房,没有店铺。南门外万寿寺后街有几十户人家的草房,居民的职业多为“箩帮”(搬运工人)。龙亭街、蔡家塘、回民塘、旧城外至峨山脚下(今县医院、血防站)全是粮、菜农住宅的草房。那时候城内、城外的后街后巷,不论是居民、粮农、菜农,住房80%以上都是草筋糊的泥巴墙,只要一户遭火灾,成片都受害。
二
旧社会,县城里除开大店、开煤矿、收地租的人家以外,一般人家收入微薄,每天三餐只能一干两稀就小菜度日,除过年过节外,平时没有荤菜进口。那时全镇屠商每天只能宰杀二、三头猪应市,广大群众的生活,可想而知。
全城饮用水都是河水、井水,全靠肩挑人抬,水质再差,也要饮用。
夜晚照明,殷富户人家,用“洋油”点灯,一般人家,用的是菜油灯,且只点一根灯头,当时有民谚云:家有千缸油,不点双灯头。
县城交通,极不方便。到1936年,国民党政府才开始修筑芜青公路(芜湖至青阳)。路未竣工,抗日战争爆发,又被毁坏。到1946年抗日胜利后,勉强复修,全是土路面,只能晴天通车。那时外出,少数有钱人坐二人抬的青布轿子,一般老百姓全靠步行。进出口货物非常困难。轻便货全靠人工肩挑,笨重物品的运进及本县山区竹、木、柴、炭、煤出口,只得借助木制独轮车和峨溪河内的木帆船。
邮电通讯,县城只有一个六等邮局,在南河沿蔡家塘边,三间平房3名员工,传递信件完全靠“邮差”步行。居民的上海申报、大公报,上一周的要到下周后才能收到。平民一封省外家信,半个月后才能收到。
电话只有县政府和主要几个科局才有,只能在县城通话,县城以下没有一部电话。那时教育很落后。县城只有云路街、夫子庙、肇兴女子三所完小,天主堂、圣公会是教会办的两所初小。到1946年才把云路街完小改为初级中学(今繁昌一中)。几所学校只有学生千余人。
全镇没有娱乐场所,广大群众生活极为枯燥,也没有医院,保有一、两家私人小诊所和二、三名中医医生,几家中药铺。但当时的宗教活动异常活跃,城厢镇范围内的庙宇有:城隍庙(今城关粮站),关帝庙(今农资公司),仙姑庙(今繁昌大戏院),夫子庙(今城关一小),绿罗庵(原县水泥厂后面半山腰上),三元宫(峨山顶上),观音堂(今教委宿舍),大乘庵、天主堂(今县委大院)、圣母院(今县人武部)、圣公会(今县医院)。还有各岔路口的土地庙,大商店供奉的财神龛。这些庙堂,信徒众多,他们把降福消灾,发财长寿,求医求药,都寄托在神灵、上帝身上。还有巫婆神汉,到处骗财骗物。至于帮会、劣绅、地痞流氓欺压群众,敲诈勒索,更是经常的事,人民苦不堪言。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十年来,繁昌县城面貌日新月异。50年代末60年代初,即对县城主要街道进行拓宽,铺上了沙石路面,昔日的旧城墙脚,改建成环城公路和居民住宅区。70年代,全城街道铺上柏油路面。80年代,在全面整治街道的同时,兴建了金峨市场。90年代,着手兴建北门春谷市场,全城街道都改筑水泥路面。特别是近15年来,县城变化很大,高楼林立,市场繁荣,物资丰富。抚今思昔,人民同声赞美社会主义好。(许风益)
稿件来源: 《繁昌文史资料》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