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龙灯
2016-11-14 14:36:53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过年最热闹的事情就是看龙灯。那时候,在我们家乡一带,每逢新春佳节,民间就有各式各样的龙灯往返于乡村和城镇,从早到晚,锣鼓喧天,花炮齐鸣,好不热闹。
龙灯的起源地主要是在农村,其历史已很悠久了。乡下百姓把扎灯、穿灯或玩灯,叫做兴灯,不像城镇居民说去看龙灯。农民为何要兴灯,目的是为了向天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故乡小镇近郊有座小山,虽不高却因山上有座神圣山寺,在方圆百里颇有名气,成了民间兴灯穿灯的中心,凡是兴灯,必来朝山。大多数龙灯朝山都要经过镇上,我们看到的龙灯也就多了。从正月初二到十五,穿梭于镇上的龙灯常常让观众目不暇接。刚刚在观赏那拱形灯的戏剧人物画,却又来了果子灯,灯果四面贴着花鸟虫鱼的剪纸,是那么简朴生动。
转眼之间,一条花灯来了,一个个窈窕的少女,身着古代仕女装束,挑着插满花枝的花篮,踏着轻盈的步子是那么楚楚动人。紧接着那边又来了罗汉灯,十八条罗汉,身穿紧身黄衣,头裹毛巾,中间还驮着两个幼儿,活脱脱像一群悟空带着两只小毛猴。他们送灯给人看,拿手的好戏是叠罗汉,一个罗汉肩上站着一个罗汉,有的再叠上一个,最上面的罗汉还要让小孩骑颈抱头。当两支罗汉绕场几圈后再作合拢,形成一个堆宝塔。堆罗汉事前是要练一点杂技功夫。刚看完堆罗汉,后边又来了一队高跷灯,一人踩一付高跷,脚离地有1米多高。踩高跷的人都化装成古装戏中的生、旦、净、末、丑,有的小丑还另扮海龟、河蚌、鳌鱼及渔夫,他们联袂飘然,或蹦蹦跳跳,另有一番凤趣。
最引人注目又让人敬畏的还是马灯。几十个青壮年汉子,分别扮演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从剧团租来成套龙袍马褂、头盔帽翎、大刀长矛,化妆成魏、蜀、吴的名臣武将,身夹纸马,手执马鞭,排成长龙阵,刘、关、张、赵特别神采奕奕,红脸关公,手持大刀,为护驾皇嫂而押阵。这阵势好威武雄壮,让观众看得既兴奋,又敬畏。因为民间有个传说,关公赤胆忠心保驾皇嫂,谁要是碰了关公大刀,谁就是挡驾,必定成为刀下之鬼。所以许多观众总是紧紧拉着自家小孩往后退,生怕孩子碰至尊关公。这自然是一种迷信说法。然而,碰灯招来灾难的还是由龙灯朝山而引起的。由于兴灯大都是以同姓同宗为单位,相邻的姓氏,平时因水利瓜葛,或人事纠纷而结下的怨恨,一时不好发作,往往等到穿灯朝山时,或借口你姓的灯超了我姓的灯上方走路,或故意我灯板碰了你灯,这样就可以挑起争斗,结果双方大打出手,抽出灯棍互相厮打,打得头破血流是常有的事。
解放后,封建主义被打倒了,宗族势力不敢抬头了,迷信思想也不行时了。大跃进时,神圣山寺被拆毁了。虽然五六十年代初,以及近年来,农村正月兴灯还是彼伏此起,尽管花样少得多了,但因穿灯朝山而闹起械斗的事情基本上没有了。如今穿龙灯似乎是人们对旧时春节民间风俗的一种怀念,城市里舞滚龙和狮子灯,是为了增添节日欢乐的气氛。孙以栋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