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小城的早点小吃

2012-11-05 09:12:55

  居住小城多年,对小城的美食却没有多少发言权,原因在于囊中羞涩,那些门高面阔的酒店、食府自然不敢涉足,偶尔进去一次,也是管中窥豹,说不出所以然来。作为工薪阶层,经常光顾的只能是那些散布于街头巷尾的早点小吃,去的多了,便也慢慢品出了其中的“美味”来。

  小城位于长江南岸,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早点小吃的主料自然离不开稻米。清晨洗漱完毕,落座早点摊前,来一碗熬得粘稠的稀粥,配上红椒臭干子、咸罗卜干、生姜等佐餐小菜,实在是一种大众化的享受。小城最常见以大米为原料的小吃,还有油炸的糍粑、麻球、烧麦、锅巴之类,吃起来非常方便,既可以坐下来慢慢品尝,也可以边走边吃,很受欢迎。在小城清早的街头,时常能听到“发糕”的叫卖声,这种用米粉发酵蒸出来的小吃,松软香甜,往往受到老人小孩的喜爱。在特色的早点摊上,你还能品尝到正宗的糯米甜酒和汤圆。米酒是时令小吃,在寒风凛冽的冬日,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酒,加入两个嫩嫩的荷包蛋,吃着让人浑身暖和,精神抖擞。现在超市的冷柜里,各种品牌的汤圆应有尽有,但在小城人的记忆中,汤圆是家乡的一种传统小吃,做法是用糯米粉搓成一个个实心的小圆球,放在开水锅里烧熟漂浮起来就可吃,各人可依自己的口味加些白糖,一般是没有馅料的。特别要提的是,在小城普通百姓家里,每到腊月都得备上一口大缸,用来装一种叫团子的食物。团子大概就是江南一带的特产,它是将一种糯米、籼米按比例混合后磨成粉,手工做成一个个扁圆的“团子”,蒸熟后阴干放入有水的缸里“养”着,要吃的时候捞出来放锅里煮一煮就行了,这是当地人传统的“快餐”。

  在小城的早点小吃中,面食是必不可少的。常见的有面条、包子、馒头、水饺、馄饨,还有油炸的油条、麻花、狮子头等。这些以面粉为原料的早点小吃,最早应该产生在北方,因为传来的时间久远,也成了小城传统的小吃了,只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小吃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改良和变化,变得更适宜小城百姓的口味了。就拿面条来说,当地有着干面和水面的区别,干面中又有挂面和机制面之分,挂面是手工制作,过程中加了盐,口感要比机制面好;在水面里面也有手擀面和机轧面之分,手擀面口味优于机轧面。面条的佐料更是不断翻新,各具特色。如杂酱面、牛肉面、肉丝面、大肠面、鸭血面、大肉面、肚条面等等,满足了更多人的口味需求,最近小城街头出现了一家“机器人刀削面馆”,以奥特曼造型的机器人作为噱头,也吸引了不少食客。而小城原有的一些特色小吃,也因为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渐渐远离小城人的生活。前些年农贸市场边还有一家卖一种叫乌梅糕的小吃,据说是把一种植物叶子的汁水掺进米粉,制成一种乌紫色的米糕,具有保健作用,但由于原料和制作的原因,己经从小城的早点小吃中消失了。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外地的小吃纷纷进入小城,如兰州拉面、沙县小吃、湘西苗饼、土家功夫饼、安庆包子等。前些年传入的锅巴馒头,曾经红火一时,小城北门一家锅巴馒头店前,整天都站着长长的购买人群,有人一买就是一大袋,不仅自己吃,还要带给左邻右舍品尝,可时间一长,这曾产生轰动效果的小吃渐渐淡出小城早点市场,现在己是难觅踪迹了。不过也有一些外来小吃,经过口味的本地化,逐渐赢得了大家认可,在小城扎下了根,象拉面馆,现在就有好几家。还有早先传入的各种煎饼,根据加入的成份不同,有杂粮煎饼、玉米煎饼、绿豆煎饼等等,尤其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每所学校附近都有好几家这样的煎饼摊。在全城最大的农贸市场前,一字排开的那些小吃摊里,有好几家“大饼”摊,这些“大饼”也是近年才走进小城人的生活,渐渐被小城百姓所接受,有着固定的消费人群。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大街上小巷里,到处都是匆匆而过的人流。在早点的选择上,多数人要求是方便快捷,其次就是口味。小城人不喜浓烈,也不爱清淡,口味适中而偏重一点,所以外来的小吃总是伴着不断地改进,最后和小城人相互适应。当然,从小城走出去的人,也会把家乡的小吃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小城属下的一个乡镇,全盛时期曾有数百农民带着家人在南京经营早点小吃,他们以下面条为主,兼做家乡的各种特色小吃,这些洗脚进城的泥腿子中许多人由此从温饱变成小康,逐步走向富裕。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在不断包容、融合的过程中,小城的早点小吃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受到小城百姓的欢迎。金 秋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