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刻刀下的追求

2011-09-28 09:53:26

  四月下旬,在繁昌县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县职工美术、书法作品展览”的大厅里,三件竹雕、根雕作品———《樽》、《奔》、《济公》,以别致的构图、生动的造型、深刻的寓意,引起了大家热情关注。

  谁能料到,这三件竹雕、根雕作品竟出自一个在外打工名不见经传的下岗职工丁军之手。

  今年46岁的丁军,童年是在繁昌县的一个古镇横山度过的。从小他就喜欢写写画画,总喜欢往镇里的文化站跑。在学校时便是一个小有才气的“板报员”,并师从县总工会金绍林学习中国画,后专攻油画。2000年4月,他从县化肥厂下岗后,去了浙江宁波打工,有幸接触了浙江地区盛行的竹雕艺术并喜欢上了竹雕创作,立志将来成为一名雕刻家。这期间,他一边在一家外资企业上班,一边多方拜师访友。在充分吸取大师们艺术养分的同时,他大胆尝试将自己掌握的绘画技艺与竹雕艺术揉合起来,在艰难的探索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于是,他把自己的作品拿出去见见世面,不想第一件笔筒竹雕《松下高士图》就受到韩国一位朋友的青睐,渐渐地,他的十几件作品连续被台湾等地的收藏家收藏。

  此后,他的创作热情更高了,他把业余时间全花在摆弄竹雕、根雕上。节假日,他总是背着竹筐,带上斧子等,不是在山林里寻觅奇特的树根,就是去乡下农家柴禾堆里捡竹筒。这些在一般人看来不值钱的“家伙”,丁军却如获至宝。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雕刻这门艺术是“慢工出细活”,为此,丁军不知吃了多少苦。他常常将捡来的竹筒、树根摆在案头,以艺术家的审美眼光,从各个角度反复琢磨,精心构思,象形取意,把现实生活的美和天然美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说到创作一件竹雕或根雕作品要多长时间,丁军告诉笔者,完成一件根雕作品,少的10天,多的20天、一个月。而竹雕难度就更大,最长达四、五个月,很辛苦,每一件作品都是凝聚着心血和汗水才有的。

  丁军的妻子出生于艺术之家,她对丈夫这般创作痴情,很是理解并倾力支持,还学了一手“十字绣”。夫妻俩人在艺术的殿堂相互学习,互相勉励。

  星转斗移,8年时间过去了,丁军的眼界广阔,艺术的羽翼丰满起来,刀法也日趋硬朗。他的作品就像汩汩的河水奔涌而出。笔者在采访时看到,他的竹雕、根雕作品题材多数是历史典故,其作品艺汇中西,奔放、凝重、飘逸,既蕴含着传统的韵味,更渗透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今年春上,丁军被家乡丰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回到县城开了一家工艺画廊,一件件竹雕、根雕作品,让参观者不住地议论着,赞叹着。现在,他渴望着做安徽雕刻第一人,想把自己的竹雕、根雕作品拿到各地巡回展,我们衷心地祝愿他的梦想早日实现,并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艾云龙/文 杨华/摄)

稿件来源: 繁昌新闻网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