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摭谈清明节

2010-06-11 15:40:27

  清明原为二十四节之一,民间很多地方把清明节气的十五日算为节;江南一带也有前三后七之说。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扫墓、踏青、荡秋千等。

  清明节的这些活动,盖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寒食节的来源相传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晋国。晋国公子重耳因政权被其弟所褫夺而流亡在外,介子推护驾跟随。重耳欲吃肉,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以献之。后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文公欲封赏有功之臣,介子推却背老母隐于绵山。文公派人找介子推不着,就下令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却和老母抱一棵大树而死。晋文公遂将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节的第三天,宋代以后,寒食节逐渐移到清明。扫墓、踏青春游、荡秋千等,清明也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节日。给先人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所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为三冥节。扫墓早在周代就有记载。《周礼·春官·冢人》说;“凡祭墓,为尸。”扫墓的活动主要是为先人坟墓除草、添土、修整好坟头。民间也多将迁坟。立墓碑放在清明节期间进行。扫墓时还要烧纸钱,还要陈设鱼、肉。饭、糕饼点心、酒、水果等于坟前。或用白纸剪成外圆内方孔的钱,挂于坟前。《旧唐书·王屿传》云:“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后俚俗稍以纸剪钱为鬼事。”唐诗人王建云:“三日元火烧纸钱,纸钱即得到黄泉。”

  《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璃,接踵连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这是宋代人清明踏青的记述,规模盛大,游者甚众。唐诗人杜甫有《清明》诗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古代踏青常跟扫墓同时进行,扫完墓,在树荫草地上席地而坐,摆开祭墓酒菜,饱食饮酒。也有在野外采花折柳,嬉戏玩耍。歌咏清明的诗歌当以唐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流传最广:“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明时节,天气渐暖,人的活动开始由室内转到室外。万物开始复苏,有的已形成蓬勃旺盛之势。“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当是对清明时节自然界生机勃勃,一派清明的生动描述。人的活动也如万物一样大显身手。

  在游戏方面,清明荡秋千、放风筝、蹴鞠(踢球)、斗禽(斗鸡、斗鸭、斗鹌鹑)等。汉刘向《别录》云:“春时悬长绳于高木,仕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命曰荡秋千。”放风筝源于古代的巫术,以为把风筝放飞,也就带走了邪气、晦气。在生产方面,清明有植树、养蚕等。清明的植树之风源于古代的墓边植树。清明还有插柳的习俗:“清明日,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民间有把柳条插于门檐上。后魏《齐民要术》有“正月且取柳条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记载。这个习俗至今还保留着,清明这一天,就有人早早到旷野河边,折柳枝装于门上。

稿件来源: 今日繁昌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