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家乡的矶山

2010-05-28 15:08:04

  在我的老家,有一座山,她的名字叫矶山。此山并无特别之处,与众多名山大川相比,纯属无名之辈。山也不高,但在丘陵地带的家乡众多高坡般的矮山中,却也显得伟岸而秀美。尤其是她的传奇经历,简直使她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传说这山中曾飞来十七只金鸡,在此筑巢栖息,矶山从此孕育了灵性,日日见长。不幸的是,在元末明初,朱元璋、刘伯温率兵打仗路过此地,短暂屯兵于山中,吓跑了金鸡。矶山顿失灵性,从此不再长高,沦为山中平庸之辈。至今老人们说起此事,依然意犹未尽,唏嘘不已。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日本人占领家乡以后,确实在山巅修筑碉堡,挖筑壕沟,凭险据守,扼控长江,并在山中凿井开矿,掠夺资源。矶山备受铁蹄践踏,倭寇蹂躏。原本葱笼秀美的矶山夷为光秃秃的一座山。家乡人民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备受日寇摧残,民不聊生。解放后,矶山也旧貌换新颜,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日本人被赶走了,蒋家王朝覆灭了,矶山又重新归于自然而宁静。家乡人在山中栽树修竹,育花培草,百倍呵护矶山,矶山也荫护着家乡人民。人与山和谐相处,共享其乐。

  特别是五四年发生的那场罕见的洪水,矶山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咆哮的洪水冲破江堤,却被迫在矶山面前低头,不得不迂回绕过。家乡人得以迅速撤向山中,矶山以她宽厚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四乡八村的灾民。

  可在那大跃进的年代,极“左”路线横行,矶山也因挖矿炼铁而处处坑坑洼洼,满目疮痍。头脑发热的村民违背自然规律,着实被历史嘲弄了一番,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六、七十年代,家乡人常遭饥饿困扰。但山坡荒地上的山芋却连年丰收,大的有一斤左右。林场里的桃子也个大皮红,肉质鲜美。山间野菜遍地都是,既可充饥,又可挖来喂猪、喂鸡、喂鹅。家乡人也得以填饱肚子,度过饥荒。矶山又一次成了村民们的保护神。七0年前后,城里来的知青在此驻扎,经营林场,兴办小学,矶山又再现生机,成了兴旺之地。

  如今的矶山,早已退耕还林。山上翠竹成片,郁郁葱葱。早年栽下的杉木,大的已有盘口粗,整片整片的,满目青翠。山边小河,流水潺潺,波光潋滟,鱼虾嬉戏。河边浅滩,芦苇摇曳,艾蒲碧眼,水草丰美。山水相连,襟江带河,浑然天成。矶山又一次焕发出美丽的容颜,也滋润着家乡的人民。山下的砖瓦厂虽已萧条,但靠采掘山涧矿泉水而新建的自来水厂却日渐兴隆。富裕起来的村民响应国家号召,从江堤边撤出,拆旧建新,移民建镇。新区道宽路直,洋楼一字排开。离山不远的长江堤坝已修葺一新,江埂宽阔,江堤全用水泥护坡,足以抵御洪水侵袭。家乡人一解千年之愁,后顾无忧。特别是去年,海螺集团斥巨资兴建水泥专用码头,其运输管道穿村而过,昔日矮旧房舍多已拆除,代之以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家乡人尽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日子。

稿件来源: 繁昌新闻网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