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采风马仁话沧桑

2010-03-26 11:03:20

  五月十八日,繁昌县文艺界近百人,聚会马仁,开展采风活动,与会重游马仁奇峰,睹马仁新颜,欣慰不已,浮想联翩,马仁历史的长卷,沧桑变化,展观眼前。

  马仁奇峰,在繁昌十景中名为马仁石壁。古寺奇峰,颇为僧俗向往。在厚今薄古,横扫四旧的发热年代,全国许多名山古寺,人文景观,遭到严重破坏。马仁寺也难幸免。

  六一年我参加繁昌县整风整社工作队。进驻在马仁山附近的高桥大队。在调查五风余毒,访贫问苦中,顺道上了马仁山进了马仁古寺。不胜慨叹,口占一绝道:“石壁依然古庙空,观音佛祖去无踪,麻疯病院成禁地,留得空寺泣石峰。”寺中的菩萨,都被破四旧者,扫地出门,庙因县里办麻疯病医院,得以保存。

  七十年代,随着文革的结束,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责任田包产到户给广大农村,增添了无限生机。许多旅游景区也从噩梦中醒。马仁山也醒了。七八年,我到马仁山下的八分小学检查教育,在杜芳菲校长陪同下,再次走访了马仁。

  我们从寂静的山道上,边走边观赏石壁奇峰。登北麓、进空寺。寻找王翀霄的洗砚池,穿竹海,遇龙首峰,探乌霞洞,半日跋涉,绕山一周,对马仁奇峰,未作登堂入室的探研,只作一次窥门认户的走访。我对马仁的全面认识,是从研读描绘马仁的大量诗文游记碑文开始的。

  马仁寺始建于何时,清乾隆十四年繁昌县知县王熊飞在《重修马仁寺碑记》中说:“马仁寺,寺以山名也。曰马人,尚象也。山距繁治西南二十里。多异石,状人马,故曰马人。唐贞元十一年(唐德宗年号公元795年),高士王翀霄隐马人因建马人寺。”《繁昌旧志》谓:“王翀霄王羲之后裔,雅志林壑,不乐于进,工书得大令遗意,与友陈商同筑室马仁山讲学昼夜不辍,江左士多从之。后商随荐中弟,翀霄遂坚隐。从居龙首峰之西,杜门绝迹,澹然自远,其书室遗址,洗观池尚存。

  “质本天生秀,人文地更灵。马仁自王翀霄、陈商隐居后,成了江南文人聚会游宴之处。寓居南陵的李白后人李晕,也迁居马仁山,于王陈相游。李晕高尚不仕,喜吟咏,惜其诗不存,只留下《马仁》一绝句:”学道已曾忘坦味,避人何用避山深,生平只有天相谅,笑揭灵台对马仁。“

  马仁寺自兴建至今一千四百多年中,几经沧桑,几度沉浮。在五代十国时期,是毁于战乱,还是自然灾害,史无记载。至宋仁宗嘉佑八年重建,改名为莲社院。在宋元交替时期,战乱频发,莲社院亦遭毁圯。至明英宗天顺年间(1857-1864),马仁山下,里之长者徐斌礼,致高僧,解囊再建。复名马仁寺。马仁寺至清乾隆年间重修。

  现存的马仁山诗文,唐宋诗各一首,其余数十首(篇)诗文,均为明清时代的文人撰写,这正反映了明清时代,是马仁山兴盛时期,是骚人墨客聚会游宴之所。他们游览马仁。饱餐马仁秀色之后,舞文弄墨,把马仁的多姿多彩的旖旎风光,如一幅幅山水画画卷展现出来。

  明代繁昌的两大文人潘之恒和崔渴两人的两篇《马仁山记》,对马仁山作了全面的介绍,对景观景点作了细致的描绘,读之令人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经过开发和十几年的治理。一个惨遭破坏,满目疮痍的马仁,已经面貌一新,生机勃勃了。马仁景区的奇峰异石,修竹嘉木、珍禽益鸟、古寺鸣泉,构成了其幽、险、秀、奇的特色景观。其奇峰、奇壁、奇柱、奇洞、奇屋、奇树。原始森林的葱茏滴翠,无不受游客青睐。马仁古寺的修复更新,新建了大雄宝殿和念经堂,目前正在兴建的第一香炉,雄伟壮观。漫步寺区,香烟缥绕于林间,梵钟鸣响于竹海,千年古寺展新颜,成了僧俗游瞻处。(刘西霖)

稿件来源: 今日繁昌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