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赞灵山
2010-01-05 16:17:18
《繁昌文化研究》封面,刊登了姑孰画派创始人肖云从的《灵山图》。肖云从,字尺木,号钟山道人,明末清初芜湖人,入清不仕,善画山水,兼长人物花卉。常借画抒发亡国之痛和隐逸之情。他的山水自成一格,笔墨方折枯瘦,景致装饰性强,风格坚实清淡,长卷尤其出色,变化无穷,他常游繁昌山水,他画的《太平山水图》共四十三幅,其中繁昌就占十三幅。《灵山图》就是其中之一。
灵山又叫灵山墩,晋时曾叫战鸟圻,《环宇方舆记》云:桓温城赭圻,尝惧掩袭,闻下流鸟噪,以为官兵至,一时惊溃。繁昌旧志载,墩原在江中,与灵山寺相对,至宋嘉佑年间灵山寺始迁至江岸,去旧址数百步。
灵山寺始建于何时,大约在南朝梁武帝时期,因为梁武帝肖衍信佛,普建佛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大都是那时的产物。灵山寺当是四百八十寺中之一。到杜牧游寺时,灵山寺已具相当规模,成为江南名寺,供人游览的胜地了。杜牧的《灵山寺》,除了抒发诗人在宦海浮沉的感慨,对灵山寺幽美环境,也作了简洁的描绘:“西岩一径不通樵,八十持筇未觉遥。龙在石潭闻夜雨,雁移沙渚见秋湖。经函露湿文多暗,香印风吹字半涓。应笑南来又东去,越山无路水迢迢。”
这首诗杜牧当写于他任池州刺史,路过繁昌,泊舟繁昌夹,游灵山寺时题在寺壁上,成灵山寺的一道风景线。
繁昌夹从古以来,就是繁昌江边较为繁荣的集镇,江中的黑沙洲北移之前,和江南岸间隔很近,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两岸芦花头对头,过江十八浆的民谚。这道长江中的夹江,是长江在繁昌境内天然优良的船港。南唐升元年间,割南陵五乡复置繁昌县,繁昌夹成了县城所在地。夹址即今之新港镇至芦南徐圩笆茅山之间,灵山寺就在繁昌夹旁边,杜牧在诗中也有所叙述:“八十持筇未觉遥”。八十岁的老人拄杖游灵山都不觉遥远,不正说明了灵山寺和繁昌夹咫尺之隔。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句名言是人杰地灵最好的诠注。灵山寺自得杜牧题诗,声名顿时雀起,加之它紧傍繁昌夹这个优良船港的地利优势,很快成了旅游胜地。
从古以来,不少诗人,途径繁昌,船在江中遇风,停泊繁昌夹避风,登灵山游寺观景,吟诗描景抒怀。虽经岁月流逝,大部诗作散失。而今还保存了避风繁昌夹、登灵山游寺的诗,有明初诗人周忱的灵山寺,明中期王守仁的《江边阻风散步灵山寺》。
周忱,江西吉水人,明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文渊阁,参与修《永乐大典》,他进京为官,路过繁昌,在繁昌夹避风时,登灵山游寺,写出一首律诗,诗既叙述了灵山寺历史古老,环境优美,也叙述了自己遇风而游寺。他的诗道:“江滨闻有古招提,望入黄芦径入迷。新水稻畦分远近,架岩僧舍逐高低。虎谙地僻寻常至,鸟悦林深自在啼。为不舟行风信阻,此山那得一扳跻。”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任赣南巡抚,奉命率军去福建平农民暴乱,这时宁王宸濠造反,明武宗率军南征,王守仁返军,仅用了三十五天,在樵舍,生擒宸濠,平定宁王叛乱,明武宗率军才到南京,他身边奸侫江斌本与宸濠有勾结,怕事情败露,他就诬告王守仁勾结宁王造反,王在正德十五年赶到南京,欲见帝辨明是非,被江斌等阻遏,无法见帝,王惧祸及,微服逃出南京,去九华山学道避祸。舟到繁昌遇风,泊舟繁昌夹避风,他写了《江边阻风散步灵山寺》:“归船不遇打头风,行脚何缘到此中。幽谷余寒春雪在,虚檐斜日暮江空。林间古塔无僧住,花外仙源有路通。随处看花阻处乐,莫将踪迹叹飘蓬。”
王守仁这首诗,以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题,既道出了舟径阻风的情景,也暗示了他在宦海行舟,遭遇翻船的逆风,才微服逃出南京,入九华山去学道而避祸。“幽谷余寒春雪在”,这既是描景,也暗示奸侫盘踞朝庭,蒙敝武宗,歪曲是非,诬陷自己,这正如春雪之在幽谷,散发着令人心寒的杀机。
杜牧的《灵山寺》不仅为古寺增光,为古寺增添了一条风景线,吸引了无数诗人墨客,游灵山,和杜诗,留下了不少名诗佳作。
王守仁吟过散步灵山寺,情犹未已,他又和了杜牧灵山寺一首:“深山路僻问归樵,为指崔嵬石径遥,僧与白云归瞑壑,月随沧海上寒潮。世情老去全无赖,野性年来独未锁。回首孤舟又陈迹,隔山钟声夜迢迢。”
古人吟诗唱和,既是雅会,也是乐事,一些官吏,也乐此不疲,明代繁昌县令宋裳,游灵山寺也和了杜牧的灵山寺:“寻钟偶得问归樵,为指深山一径遥。树挂青萝含宿雨,岸通百浪带寒潮。寺留古迹诗还在,碑认前朝字半销。此际登临无限思,云山西望隔迢迢。”
宋裳这首和诗,既描绘了灵山寺的风貌,记述杜诗还在,此际登临无限思,云山西望隔迢迢。抒发了他思念故乡四川的情思。
清代,繁昌诗人张光炳,游灵山,读杜诗,诗兴大发,一次依杜诗原韵,和了两首。其一:“清歌一曲远山樵,无限烟波望里遥。云气侵晨浮古塔,松声入夜吼寒潮。城余残风垒犹在,山有精灵壮未销。缥缈诸天钟声外,三山耸翠路迢迢。”其二:“听罢幽禽听野樵,灵山附看大江遥。美哉观止千载寺,逝者如斯两岸潮。月上冰轮鸠水印,风来花雨鹊头销。登临从识乡关好,驰逐曾嗟客路遥。”
张兆炳,字竹溪,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他和杜牧的诗,当写于乾隆年间,繁昌县城已从繁昌夹(现在新港镇),迁走三百多年了。由于江流南侵,黑沙洲北移,繁昌旧城,因江岸崩塌,一半已崩入江中,故张诗有:“城余残垒风犹在,山有精灵壮未销”的描绘。这两句诗既慨叹城已倾毁,又记述灵山寺依然寺貌辉煌。灵山寺究竟怎样呢?他在他的第二首诗中作了回答:“美哉观止千载寺”。他这一赞美,正和民间传说的灵山寺相吻合。
民间传说灵山寺鼎盛时期,僧侣一百多人,大殿雄伟,僧舍栉比参差,正如王守仁诗中所说:“架岩僧舍逐高低”。灵山寺长期香火兴旺,是一所钟鸣鼎食大寺庙。
灵山寺毁于何时,无史籍记载,大约在晚清时代,是战火殃及,还是自然灾害,不得而知。它往昔的辉煌,不仅留在民间口碑中,从现存的灵山寺诗,也记下了它的辉煌。灵山寺在繁昌的儒释文化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刘西霖 )
稿件来源: 今日繁昌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