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港 民 谣
2009-12-02 10:16:30
我生活的新港,民谣多。新港人爱用民谣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祖父说过民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种地不用牛。”祖父那一代人是在企盼新港人的生活能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然而很遗憾,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新港人的生活都很俭朴。我印象最深的是新港人吃和穿的民谣,民谣如此自嘲新港的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吃是人生存的基本要求,民以食为天。新港人自我安慰地说吃:“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我的父亲每个月关了饷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粮站买回全家当月的供应粮。买米的人很多,在窗口先站队开票,再去米柜称米。我喜欢帮父亲去买米,我把米袋套在米柜斜伸出来的出口上,坐在米柜后的营业员拉一下米柜闸口,米就顺着斜伸的出口“哗”地滑进了米袋。我买米不仅是为了满足地看一回这样的好奇,还是因为买米时剩下来的三分钱五分钱,或者一毛钱,父亲就给我了。同龄的孩子中我因为能掏出三分钱五分钱买上几粒糖果而沾沾自喜。不是父亲迁就我,家中的男孩子我是长子,我姐姐她们穿的衣服我不能穿,每年过年我总会有一件新做的衣服。我上一年穿的衣服让给了我的弟弟们穿。弟弟们口服心不服,但是又无可奈何。民谣就是这么说的:“新衣老大穿,旧衣老二穿,缝缝补补老三穿。”新港人的生活虽然如此,但是新港人什么时候都有美好的愿望。过年了,新港民谣说:“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大年初一开门,希望这一年的生活能过得好些,而一年中能过得好些的日子,只有是在家中来了亲戚或者家中因为某件事需要置办酒席请客的那么几天。这时候,饭桌上会有一碗板鸭,一盘青椒炒肉丝,一碗豆腐烩肉,一碗鱼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多见的菜端上饭桌。民谣说:“日子千差万差,家里来了人不能差。”好好待客,自己也好好过日子,善良的愿望终于有了改变。
1980年,新港民谣丰富了许多,民谣这样说新港的青年人:“哈蟆眼镜,喇叭裤,男男女女扭屁股。”我也有些困惑青年人的表现,跳舞我也会,扭屁股的舞我没有跳过。我上中学的时候,虽然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着阵痛,也有民谣说学生:“糖儿甜,糖儿香,吃吃玩玩喜洋洋,读书苦,读书忙,读书有个啥用场?”但是学生的社会活动却不少,我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宣传员,自然要唱要跳,跳的舞是“忠”字舞。相同的“舞”被镇上的青年人快乐地演绎,我不得不承认新港人的生活变了。这时候的新港民谣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十亿人,九亿商,还有一亿人准备要开张。”开张的生意,临街的民宅改成了商店铺面,我也做了生意。新港民谣有了新的说辞,说出来的民谣也显得亲切,轻松惬意。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里,新港民谣畅快淋漓,新港人:“万元户不算富,八万十万刚起步。”为什么呢?因为:“新港新港口,财宝就在家门口,老人九十九,小人刚会走,人人都能捞到手。”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三十年啦,虽然新港人的生活每天都是一样在过,但是不一样的是生活的滋味。
(胡文生)
稿件来源: 繁昌新闻网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