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繁昌的佛教渊源及传承

2009-11-23 09:14:03

  公历纪元前后,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三国时期,佛教翻译家支谦、僧人康僧会等前往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弘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有较大发展,唐代臻于鼎盛。

  在我县芦南、横山出土文物中,发现三国至前东汉时期戴船形帽的胡僧陶像。据史料载:东晋时,已有僧人来我县布道。到明代,县内共有大小庙宇100多座。清末时,全县计有僧尼400余人,庙庵200余座,并设有僧官管理。始建于晋朝的五华山隐静禅林,曾有高僧入住,气势恢弘,闻名遐迩,素有“江东第二禅林”之称。

  我县古庙宇大多毁于战火,解放后已所剩不多,加上“文革”中的破坏,更是存之廖廖。新时期,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隐静禅林、马仁寺、宝莲寺、林云禅寺、云居寺等先后得以修复或重建,并有一批精通经律,矢志弘法的年轻法师担当住持。

  下面,将我县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几座寺庙略加介绍:

  隐静禅林 位于县城东南的平铺镇五华山,又名五峰山。山中景色清幽,有碧霄、桂月、鸣馨、紫气、行道五峰。相传晋代禅师朗公曾来五华传法,并亲植橘树,后人称“朗公橘”。南朝时,高僧杯渡来五华建普惠寺,并亲植新罗五叶松(后人称杯渡松)。据传,唐朝早中期,朝鲜高僧金乔觉(地藏王)来中国修行,曾首选五华山为道场,后又辗转到九华山。因五华山是地藏王的道场之一,故后人称隐静寺为“江东第二禅林”。山川秀美,加之佛教的兴起,吸引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并为五华山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唐代大诗人李白来五华山写道: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

  马仁寺 位于繁昌县城南省级森林公园内。唐贞元11年(公元795年),由高士王翀霄隐居马人山时,建寺于龙首峰下,叫马人寺。传说马人山,石马妖鸣,断去马头,把马人山改称马仁山,马人寺亦改名马仁寺。宋嘉礻右8年(1063年),又改名莲社院。元朝寺毁于火。明天顺年间,山下徐姓重建,仍名莲社院,至乾隆14年重修,复名马仁寺。

  唐高士王翀霄,据传为王羲之之后,工书法。与王翀霄同隐居马仁山的,还有陈商、李晕等人,均出自书香门第,文学造诣很深,皆有诗文传世。

  马仁山曲如弓形,状若龙蛇,五峰次第起伏,山峻如削,巧石幽洞,云蒸霞蔚,美景天成;山中有涧水流泉,涓涓不息,潺潺之声,终年不绝;更有楠木佳树,芳草幽径,竹海林涛,此起彼伏。

  马仁山自高士隐居和马仁寺的建造,佛教和文化融为一体,确让山林增辉,奇峰添彩,成为江南名山之一。唐以后历代文人雅士,纷纷前来马仁山,寻访高士遗迹,欣赏石壁风光。《繁昌县志·艺文》中收录的历代文人吟马仁山的诗近三十首,遗失的诗文更是不计其数。

  清凉寺 位于狮子山赤沙境内,相传为晋代高僧南泉普愿禅师建。寺有上、中、下三进,清顺治年间存一进。抗日战争时,新四军三支队临江团曾驻此寺,1958年为县药材种植场场址,“文革”中被拆毁。20世纪末,由法明师在旧址附近募化重建,易名宝莲寺。狮子山绵亘铜、南、芜三县。全山宛若雄狮蹲伏,主峰更酷似巨狮之首。山上苍松翠柏,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汩汩清泉,终年不息。山下水库清彻如镜,青山白云,倒映其间,风光旖旎,实为禅修避暑之胜地。(张宏树)

稿件来源: 今日繁昌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