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回眸看变化】这一年 王家坝人生活得怎么样?
2021-08-16 16:53:10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位于阜阳市阜南县的王家坝闸有着“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称号,为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7月20日8时30分许,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泄洪,蒙洼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为保障淮河下游安全做出了巨大牺牲。一年过去了,当地人民生活得如何?日前本网记者再度来到王家坝,看到的是生产井然有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这里已抚平了洪水带来的创伤,正奔向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现在工人们的干劲足、积极性高,我对公司的发展十分有信心。”在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恒亮这样回答道。走在工厂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工作,耳边满是缝纫机“哒哒”的运转声。王恒亮告诉记者,这一年来,公司发展兴旺,将产品拓展到拉杆箱、拖轮包等附加值较高的领域,营业额节节攀升,订单供不应求,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年底,预计今年产值计划可达到1800万到2000万元。
红亮箱包厂的工人正在忙碌工作
公司有发展,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目前箱包厂130多名员工中,其中脱贫就业人员62人,扶贫车间业务工平均工资每人每月2500元左右。所有项目落实达产后,可年产各类箱包100-200万只,带动300人就业。
2020年的洪水淹没了蒙洼蓄洪区的农作物,如何与自然灾害做斗争,变对抗为适应,变水患为水利,变劣势为优势?位于蓄洪区的老观乡通过发展芡实、莲藕和龙虾等适应水生环境且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老观乡党委书记王军介绍说,芡实俗称“鸡头米”,属水生植物,可以日常食用,也可以作为中药,被誉为“水中人参”。同时由于当地水体环境好,产出的芡实个大、壳薄、味美,药用价值高,芡实干果加工成米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部分产品还出口日韩等国家。目前,老观乡芡实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形成了集芡实种植、采摘、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芡实成了水中的‘黄金豆’,也是我们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王军说。
老观乡种植的芡实成了当地致富好帮手
庄台是蒙洼蓄洪区人民在与洪水做斗争过程中的特有“产物”,“出门一线天,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这句在当地广泛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庄台上生活不易。这些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顺利收官和乡村振兴的扬帆起航,庄台群众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今年6月底新落成的王家坝抗洪纪念馆
“美丽庄台是我家,我家不比城市差。”这是最近在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上流行的一句话。走在庄台上,远望四周麦田绿浪翻滚,近看道路宽阔,屋舍整齐,老人们坐在广场的小亭子里拉呱聊天,其乐融融。83岁高龄的村民付保宽感慨道,过去庄台都是泥土路,特别狭窄,一下雨都出不了门,现在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小汽车都能开到家门口。
“这一年来,不仅庄台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这里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精气神更足了,生活更加幸福,干群关系更加和谐。”阜南县曹集镇党委书记唐洪彬介绍说。现在村民们正利用蒙洼庄台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谋划旅游产业,开办农家乐,开发旅游资源,发展采摘园、垂钓中心等,打造旅游庄台。(记者 苏艺 马罡 胡广)
稿件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