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2014-02-24 09:14:14
盘活农村耕地资源,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少不了县农业部门的服务。记者日前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采访了县农委主任朱根水。
记者:请谈一谈您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实施办法》的认识。
朱根水:城镇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下,将立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导非农就业,最大可能将农民从农村解放出来,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记者:请问如何盘活农村耕地资源,发挥农民手中土地功能,使农民获得最大收益,使其安心进城。
朱根水:大力实施土地流转,促其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推进“三权分离、虚拟地块、两次流转、合理收益”确权不确界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在农业项目区整村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保障土地流转后的合理收益。如平铺镇、峨山镇流转面积达70%以上;平铺镇的山河村、新塘村、新林村,孙村镇的义兴村、感定村,峨山镇的沈弄村流转面积达90%以上。通过土地流转,降低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对耕地“愈丢还留”的顾虑。在此基础上,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繁办〔2009〕27号)精神,及时兑付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补贴资金、经营主体购置烘干设备补贴资金、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措施,尽可能给予大户扶持,减少经营风险,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规模经营,充分解决谁来种田问题。
同时,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抵押贷款试点。农民贷款难、贷款缺少抵押物是一个制约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长期问题。如何使土地流转的农民获取更大收益,让他们能进得城,我们将积极寻求金融机构支持,在坚持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农村土地农业用途的原则下,探索和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融资模式,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着力解决农户贷款难、抵押难、贷款缺少抵押物的问题,用好、用活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激发农民经商创业热情,解决被流转农户获得利益最大化问题。
记者: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让流转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热衷于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觉得大有可为?
朱根水:培育“职业农民”。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趋势,迫切需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今后,把土地交给什么样的人来耕种,是农业部门需要考究的问题,探索建立农业从业准入机制,最大发挥农业资源效益。结合去年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平铺镇启动的首期“职业农民”培训经验,对热衷于从事农业生产的“老把式”进行了系统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颁发“职业农民”证书,重点是从所从事的农业行业领域、农业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并作为培育和扶持的依据,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职业技能,进而实施精耕细管,使其成为“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各地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种植、养殖等不同生产领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为开展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我委和县工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家庭农场建设发展的通知》(农发〔2013〕29号),明确了家庭农场条件以及注册登记流程,鼓励生产经营大户向家庭农场过度。农业部门还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解决留下来种田的经营主体增产增收问题。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以创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为目标,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全年力争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鼓励在村域范围内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机耕、机插、机收等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专业合作社职能作用。
记者:怎样让进城农民有充分的就业机会,使其生活有着落?朱根水: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省农业产业化“671”倍增计划和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加大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经营水平。通过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从而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部门就业的新局面,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及合作社共舞共进共赢,解决进城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县为契机,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美好乡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着力建设一批示范景区、培育一批休闲农业旅游精品、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培养一批高素质从业人员、开发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旅游商品,做大做强服务产业,全面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本报记者 全冰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