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创业天地宽
2012-10-15 09:14:47
曾几何时,乡下人“跳龙门”实现城镇就业可是梦寐以求的事;现如今,“街上人”倒“跳龙门”从事农事已成新潮。
繁昌县平铺社区的部分居民也赶上新潮。他们转变身份,由“蹲街的”变成“泥腿子”,种植蔬菜发家致富。与外地不同的是这些人不是身怀一技之长的时代精英,而是一群就业困难人员。说起这一变化,今年59岁的当事人拾景峰深有感触地说:“这都得益于社区组织和人社部门的关怀啊,没有他们的真心帮扶,就没有我们这些困难人员的再次就业创业。
“思路一变出路宽”
在平铺社区居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是“街上人”,早些年,其家庭主要成员大多数在工商系统或街道集体企业上班,过着拿工资买米菜不愁吃喝的生活。随着经济转型、时代变迁,工商职能全面转变,集体企业纷纷改制,很多人纷纷下岗再择业。起初,他们靠着年轻体壮还能找些活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而知识技能又得不到更新,就业越来越困难,这些人渐渐愁上心头:外出就业没人要,在家就业没市场,创业之路在何方?
低保户、下岗失业、零就业等困难家庭的冷暖始终挂在繁昌县各级各部门的心头,他们立足岗位切实帮扶困难家庭解决各种困难。作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繁昌县人社局更是将解决困难家庭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出台帮扶政策、创新就业渠道、开展就业援助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工作。今年初,县人社局党组以开展“五级书记大走访”和“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为契机,深入平铺社区,挨门逐户走访失业人员,了解失业人员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要,逐一核对并记录在册。
情况清楚了,办法在哪里?人社局领导与镇、社区负责人坐到一起慢慢琢磨开来,并形成一条帮扶思路:立足当地作为农业示范基地的土地资源和产业化生产优势,引导辖区困难失业人员转变身份当“菜农”,变买菜人为卖菜人,在“农口”实现就业致富、创业发展。思路有了,重在落实。按照这个思路,平铺社区启动了首期“菜篮子工程”建设,在镇区街道附近租用菜地20亩,向就业困难户免费提供菜地,菜地收益归困难人员所有,以此减少困难人员买菜开支,菜地多的还可以卖菜创收。同时找困难群众谈心做他们思想工作。一开始,很多人思想上转不过弯来:有的认为“街上人”当农民种蔬菜掉“面子”,不想干;有的人觉得没有种菜的经验,干不了。在干部们多方引导下,社区就业困难人员先后转变观念,纷纷拿起锄头走向田地,开始新的生活。
采访时,繁昌县人社局局长刘修林感慨地说:“在就业指导方面,一定要因地制宜,方法灵活,讲究实效。重在帮助就业对象找准发展方向和思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思路变准,出路就宽。”
“我们能听到群众的心跳”
“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不是分了一点田地就完事了,这个工程还包括了技术辅导、信息发布、市场拓展、品牌创建等诸多环节。为保证让广大低收入群众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实现脱贫致富,繁昌县人社局和平铺社区作了积极的探索,想了许多主意和办法。
“我们离群众最近,能听得到群众的心跳。因此,我们的工作动力很足,方向感强!”看到“菜篮子工程”让低收入家庭初步改变了面貌,平铺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国友十分欣慰。的确,正因为繁昌人社部门和社区互联互动,倾心关注群众疾苦,听取群众心声,才有了“菜篮子工程”这一就业创新之举。
据了解,繁昌县人社局按照“功能完善、运作规范、制度配套、服务高效”的管理目标,与各个社区联动,为失业人员设立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统一制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职业技能培训、用工信息、下岗失业人员动态管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就业失业登记证审核发放、就业人员社保等台账,做到了“六个清”,即下岗失业人员总数清、家庭状况清、下岗失业原因清、技能特长清、就业愿望清、就业去向清,增强了就业指导的实效。
失业人员杨昌革生活非常困难,属于社区零就业家庭。社区考虑他家的特殊情况,分配了两亩农田给他家种菜。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杨昌革学习种植蔬菜、瓜果技术,辛勤地种植时令蔬菜,干得不亦乐乎。
“这是他的开心农场”
拾景峰今年春节后他就没有像往年一样外出打工,可他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多少。因为,他所在的繁昌县平铺镇将他列为低保户就业困难对象,享受到应有的就业政策补贴。而且,社区还划了面积约一分的田地给他无偿使用,按时令种植蔬菜、瓜果。
“现在的蔬菜这么贵,种点菜自家吃,节省了不少开支,吃不了的他还能拎到农贸市场,卖点钱补贴家用。现在他每天早晚都要到田间去,感觉特充实,这是他的开心农场呢!”拾景峰的媳妇高兴地告诉我们说。
像老拾这样拥有“开心农场”的,在平铺镇社区已经有了三四十户,而且有不断增加的势头。低收入群体有了这块地,菜篮子四季不空。如果说拾景峰通过社区的“菜篮子工程”实现了蔬菜的自给自足,那么下岗人员黄祥银则是在这块田地上实现了再就业,发了家致了富。
黄祥银年近五十,以前是平铺周边知名的铁匠师傅。随着社会发展,他这个打铁好把式没有了市场,无奈地失了业。几年来,他东闯西奔,尝试了不少行业,可是,一没技术,二没本钱,创业的理想一直遥遥无期,只能靠打零工谋生。今年初,县人社局和社区干部来给他介绍“菜篮子工程”,他根本看不上眼:“种田只能保证饿不死,还能弄出啥子名堂来?一个泥腿子还能翻了天么?”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黄祥银拿到了一亩地,一边继续在周边打工,一边种菜、卖菜。从年初到今年的9月,他在这一亩地上的纯收益超过了5000块钱。他稍微算了一下说,全年的收益大概不低于一万。“想不到,做田也能做出模样来呢!”黄祥银憨憨地笑着说。汪春水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