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传真 >正文

周桂萍:外来打工妹当上农场主

2009-09-01 15:21:11

  文化不多,相貌普通,年纪轻轻外出打工,结婚生子,飘泊城市10多年后又回农村,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女人可能一生都难以有所作为。但对于周桂萍来说,回到农村不是回到原点,阅历大增的她在人才大量流失的农村发现了新天地。她盘活了自家的加工米厂和厂房,走南闯北地联系客户,包下整节火车皮销售大米。在人们羡慕这个“空中飞人”时,周桂萍又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她投资上百万在繁昌承包1000多亩土地,开始了“农场主”生涯,她的经历,为诸多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一个鲜活的成功榜样。

  今年38岁的周桂萍原籍江苏省泗洪县农村,与当地诸多的苏北青年一样,她中学毕业后即来到了苏南常州打工,也许是天意,与她同龄、来自安徽繁昌县平铺镇的小伙子张建兵与她同时来到一个厂,后来,他们虽然换了几个企业,但爱情让他们不再分开。感情的加深让他们与同龄人一样,在打工的城市生下了小孩,2002年,在打工的第11个年头,因为女儿巨额的入学学费问题,让他们无法在城市呆下去,为了女儿的学习,周桂萍只好退而求其次,回到平铺农村辅助女儿上学。

  丈夫周建兵让周桂萍回乡也有他的另一想法,那就是让她再生一个孩子。根据当时的政策,他们可以再生一个的。回农村带女儿生孩子成了周桂萍新的任务。

  很快,善良纯朴的周桂萍在回乡孕育下一代时发现了一个致富的方法,那就是盘活自家的资产。那是公公家的一个米厂,厂房和设备俱全,因为赚不到什么钱,这个厂早就闲置了。周桂萍的判断很简单,就是平铺周边是全省有名的粮食主产区,货源不成问题,资金需求也不大,加工技术简单也不成问题,而大米是南方人的主食,销路也应不成问题。面对公公婆婆的没兴趣,周桂萍决定自已来试试,当她投身这一行时,她发现难题接连而来。“我老家那边是种小麦,根本不种水稻,我连早稻、晚稻的概念都没有,做这生意可是太难了。”但不甘吃闲饭的她还是与自己较上了劲,久在市场经济发达城市的她坚信越是没有人做的行业越是有前途,没有人感兴趣的农业一定大有可为,抱着“抄底”的想法,她不顾妊娠反应,开始了创业。当时找到一个经销大米的客户都是很难的,行业的不景气也让她很难在加工上获得多少利润,在最低谷的时候,她坚持着,宁可少挣也尽量拓展客源。

  一年后,行情开始了重大转机,周桂萍经营的稻谷开始涨价,不论是存货还是现货,有货就是钱。“这时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最大可能地扩张销路,我想出的办法也许是最笨的办法,那就是开着车,沿着公路找加工厂,先后找遍了南陵繁昌以及合肥的市场经销商。”局面很快打开,周桂萍收购的稻子很快销往杭州、广东等地,一批国家储备粮库也成了她的老主顾。

  一个人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周桂萍富裕了,可她不安于小富。2005年,她开始把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到昆明,她的想法也很简单:云贵高原缺米,昆明的良田批发市场是云南周边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运输也方便,火车可以直达,托运就可以。周桂萍做事干净利落,她只身跑到那里,很快与当地的粮食系统的经销商“接上了头”,从2006年开始,她在繁昌火车站包下火车皮开始运粮到昆明。闯出路子后,妇唱夫随,丈夫张建兵开始在家给她组织货源,让她安心在昆明坐镇指挥搞批发。一节火车皮运粮60吨,周桂萍每年从繁昌装车的就有40多个,除此之外,她还在芜湖的火龙岗进行外运。“从繁昌运到昆明,一斤粮食的成本要一毛多,行情不好时,一节车皮也只能赚一千多,但行情好时,收入就很可观了。”有一次,昆明一个商人在结算时,多给周桂萍汇了10多万,可她发现时立即全部退了,良好的商誉让她在昆明如鱼得水。

  但让人想不到的事还是发生了。2008年下半年,习惯于坐飞机来回做生意的周桂萍竟然放弃了做这轻松生意的想法,她开始对做“农民”产生了兴趣。那是她无意中从镇政府得知,当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总量有6000多亩。这对周桂萍触动很大,她做粮食生意这些年来最大的心病是货源的质量不稳定,如果有个自己的农业基地,那真的可以大干一场,奔波全国各地的周桂萍对市场极其敏感,她感觉镇里进行的土地流转是个好机会,于是她立即汇上10万元做定金,参加镇里的竞标。

  今年年初,周桂萍竞得了1200亩土地,经营期限7年。根据协议,她迅速兑付了40多万的租金,将700亩种上了优质的早稻,另500亩种上了单晚。这些土地的经营让她觉得“当农场主的感觉真好”,她的家在平铺镇寒塘村,承包地虽然在10多里外的山河、新塘等地,她全面管理1200多亩庄稼倒也不是很累。“现在种稻子都是采用直播技术,省了很多劳力,现在政策好,我用农机补贴买了一台拖拉机和收割机,实现了收割机械化,现在请了当地一个种田能手当队长,请小工什么的都让他做主,稻子收割了直接进粮油公司,在那里烘干,也在那里储存,很方便的。”

  周桂萍一直声称她的成功原因是“糊涂胆大”,但这位繁昌县女企业家的经历让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她的奋斗不息和善于把握机会理性创业的光芒,这也是最值得回乡农民工学习的地方。 (刘阿才)

稿件来源: 今日繁昌

编辑: 繁昌新闻